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混沌的非相干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

林三虎  
【摘要】: 海杂波指雷达波束照射到海面上后引起的后向散射杂波,是海防预警雷达的主要噪声干扰。由于海杂波信号复杂,包含有大量的尖峰,一直是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杂波的处理传统上一直采用随机信号理论,通过概率密度对其进行描述,常用的概率密度包括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复合K分布等概率分布。由于随机信号理论仅从统计角度去宏观的描述海杂波,而不能够精确表达其变化规律,无法揭示产生海杂波的内在物理机制,因而处理效果有限。 混沌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揭示海杂波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Haykin等人对海杂波的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等进行计算分析后认为海杂波可能是由某种内在的确定性系统所产生的貌似随机的现象而非随机噪声。随后还提出了一种采用神经网络的海杂波建模与对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海杂波的处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海杂波到底是混沌的还是随机的。这个问题是采用混沌理论进行海杂波信号处理的理论依据,尽管Haykin提出了各种证据,但是也有学者认为Haykin的证据不够充分,并提出了反例,因此这个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 [2]如何利用混沌理论建立一个有效的海杂波对消方法。混沌理论的成果非常丰富,选择哪一个来实现海杂波对消和弱小目标检测是很不容易的。 [3]海杂波具有时变的特点,对算法的影响有多大是必须要考量的。本文针对以上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实际采集的海杂波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利用Takens定理重构海杂波相空间,确定了重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杂波的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各种混沌特征进行计算,通过与已知混沌系统和随机噪声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海杂波的各种特征与混沌系统类似而与随机噪声不同,表明海杂波确实是由某种内在混沌系统产生的貌似随机的信号。 短期可预测的是混沌信号的重要特征,是与随机噪声的本质区别。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一阶预测算法,对海杂波时间序列实现了准确预测,更加肯定的表明海杂波是可预测的混沌信号,不可能是随机信号。 本文根据上述结论,建立了海杂波预测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提取海杂波预测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实际采集的海杂波数据进行了海杂波对消和弱小目标检测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本文对海杂波的各种分析、处理都采用了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海杂波的确是时变的,但是变化较缓慢,可以通过在线自适应调整进行解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亚新;王国仁;陈灿;付冲;;一种基于混沌理论的数据流连续聚集查询预测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2 刘永斌;冯志华;张平;龙潜;侯树明;孔凡让;;基于混沌动力学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7年06期
3 崔建国;董世良;吕瑞;王明卓;徐长君;;基于混沌理论的飞机健康预测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9年03期
4 杨晓辉;黄玉祥;李书琴;郭康权;;复杂预测系统混沌特征分析及其可预测性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2期
5 陈敏;;一种简单的GP算法无标度区识别方法[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年11期
6 吴文清;赵黎明;刘嘉焜;;网络流量的混沌特性及成因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19期
7 张赛飞;刘勇;高跃飞;;分形理论在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7年02期
8 刘彬;王红蕾;;贵州电网短期负荷时间序列的混沌性仿真检验[J];微型机与应用;2010年17期
9 吴文清,赵黎明,刘嘉焜;基于混沌理论的网络流量BP神经网络预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17期
10 蒋刚;;深水泵叶轮磨蚀特性的加权多步混沌法[J];计算机应用;2010年11期
11 刘咏梅,宋克欧;测井时间序列的混沌现象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4年04期
12 闫源江;甘新年;胡光波;;舰船辐射噪声的混沌特性检验[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1期
13 董双贵;田聪;朱建良;;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电力月负荷预测[J];信息技术;2006年05期
14 宋爱军;韩雷;;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动力学特性的非线性检验[J];物理学报;2007年07期
15 梁晓花;和卫星;马东玲;;睡眠脑电的关联维数和样本熵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27期
16 暴飞虎;邓定辉;牟建华;傅志民;夏巍巍;;基于吸引子理论的导弹陀螺仪漂移混沌预测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3期
17 朱丽莉;张永顺;王冲;;混沌理论与雷达技术发展[J];现代雷达;2007年01期
18 张冰波;张振文;;基于分形理论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及其应用[J];通用机械;2007年09期
19 周宗和;杨自春;;基于分形关联维数的水位调节器故障诊断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20 朱坤华;焦翠玲;;基于网络流量混沌特性的拥塞控制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马西奎;;Buck-Boost变换器电路中的混沌时序相空间重构[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继鉝;王建军;;基于混沌时间序列法的平潭浪高预测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杨文;张志敏;万浩;;一种改进的短期交通流量多步预测模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侯峰;杨力;;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股市分析和预测方法[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罗慧;;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特性的混沌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继鉝;邵利民;;一种海浪定量预报新方法可行性分析[A];2009特大型船舶操纵和船舶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7 吴炎;杜栋;;改进BP神经网络及其对江苏省粮食产量的仿真预测[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玉峰;贾成刚;张文喜;;应用时间序列评估人工增雨效果[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王永忠;曾昭磐;;混沌时间序列点预测方法研究[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王波;张斌;;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特征表示方法[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三虎;基于混沌的非相干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杨谈;网络混沌行为及其控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3 崔亚强;沪深300股指内在复杂性分析及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淑慧;基于混沌理论的GPS电离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正瓴;时间序列中的混沌判定、预报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3年
6 张晓伟;水文动力系统自记忆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倪丽萍;基于分形技术的金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大同;基于Online SVR的在线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永林;车辆道路数值模拟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星毅;基于相似性的交通流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晓冬;基于混沌理论的汽轮机组振动状态监测与预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2 董玉乾;混沌时间序列法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黄磊;混沌理论运用于大气PM10的预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超;高频雷达海杂波特性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华莹;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光电式火焰检测器[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6 陈亮;基于混沌理论的船舶电力系统预测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丽霞;混沌弱信号检测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凯;深部矿床开采冲击地压的混沌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卢宁;海杂波统计混沌特性分析及小目标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袁昌茂;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变形分析和预测[D];桂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海军;打击囤地不妨借鉴“混沌理论”[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时间序列与金融数据分析》[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东证期货 王爱华 杨卫东;两年涨跌轮回 秋季普遍下跌[N];期货日报;2009年
4 耿建忠;混沌理论与作战理论创新[N];中国国防报;2003年
5 黄磊;穿越时空的迷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刘松柏;“超级月球”引发地震不成立[N];经济日报;2011年
7 权证一级交易商 国信证券;正股走势及时间序列主导下半年权证市场运行结构[N];证券时报;2006年
8 刘丽萍;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描述经济活动的利器[N];中国信息报;2000年
9 房鹏;数码书信寄真情[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10 西南证券高级研究员 董先安德圣基金研究中心 郭奔宇;预计6月CPI同比上涨7.2%[N];证券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