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雷达波形优化与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
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雷达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分别发射不同的信号同时照射目标,同时使用多个接收天线系统来接收并处理目标回波信号。根据天线布阵的间距大小,MIMO雷达可以分为集中式MIMO雷达和统计MIMO雷达。集中式MIMO雷达又可以分为单基地MIMO雷达和双基地MIMO雷达。统计MIMO雷达又可以分为发射分集MIMO雷达和收发全分集MIMO雷达。集中式MIMO雷达能够改善参数分辨和估计性能、实现更为灵活的发射方向图设计。统计MIMO雷达通过利用目标角度分集的统计特性能够提高目标检测性能、通过相干处理方法提供高分辨的目标定位和参数估计性能。本文研究了MIMO雷达的波形优化与信号处理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空目标的距离高分辨MIMO雷达体制下,目标回波可能跨越多个距离单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类零相关正交多相码设计方法。该方法选择零相关码集为初始群体,然后针对零相关码的特性,对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方法能够把相关信号能量向远离主瓣的区域挤压,有效地降低了主瓣附近零相关区域自相关旁瓣和互相关的峰值。
2.分析了发射分集MIMO雷达的目标回波相关性。分别在SwerlingⅠ和Ⅱ目标散射模型下,分析了多个目标回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在SwerlingⅡ目标散射模型下,目标回波是不相关的;在SwerlingⅠ目标散射模型下,目标回波是相关的。给出了在SwerlingⅠ目标散射模型下使目标回波相关性随着发射阵元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条件。结果表明该条件与发射信号有关。
3.提出了一种分两步进行最小冗余(MR, Minimum Redundancy) MIMO雷达设计的方法:第一步在保证虚拟孔径达到一定长度的条件下,使得系统总阵元数最小;第二步在保持系统总阵元数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发射阵元数和接收阵元数的配置与发射阵列和接收阵列的布阵,使得系统的虚拟孔径最大。该方法降低了系统布阵优化的计算量。研究表明,最小冗余MIMO雷达的增广协方差矩阵无法保证具有非负定特性,而增广协方差矩阵的负定特性会使Capon谱估计方法失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增广协方差矩阵进行自适应对角加载的Capon估计方法。该方法根据增广协方差矩阵最小特征值的大小来判定是否进行对角加载以及加载量的大小,从而使Capon估计方法具有稳健性。
4.针对传统双基地雷达测高系统配置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双基地MIMO雷达,利用虚拟阵元技术进行目标高度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在接收端估计目标相对于发射阵列和接收阵列的角度,然后利用获得的角度进行目标高度测量。与传统的双基地雷达测高方法不同,该方法既不需要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时间同步,也不需要收发两端之间传输数据,从而简化了系统的配置。另外,在多目标情况下,该方法估计的角度能够自动配对,从而避免了目标模糊。在存在空域色噪声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类ESPRIT的双基地MIMO雷达空间色噪声对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同一个噪声信号通过不同正交信号匹配滤波器后具有正交性的特点,消除了空域色噪声对角度估计的影响,提高了角度估计性能。
5.研究了收发全分集(分布式)MIMO雷达的目标定位相干信号处理方法。提出采用窄带双频发射,在接收端通过双频信号来消除复反射系数相位的影响,所以该方法能够使分布式MIMO雷达实现相干处理。另外,该方法能够消除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率对接收信号相位的影响。分析了所提方法目标定位的克拉美罗界(CRB, Cramer-Rao Bound),得出定位性能与发射信号的频率差的平方成反比。另外分析了雷达坐标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得出目标定位的平均渐进性能与雷达坐标的方差成正比。
|
|
|
|
1 |
杜江,彭启琮;空时MIMO无线通信系统随机信道模型的仿真研究与实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10期 |
2 |
李纪;李晓舟;张尔扬;;互耦对MIMO信道空间相关特性的影响[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3 |
蒋敬,杨珏,唐毓;多进多出系统中圆形天线阵列的空间相关性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7期 |
4 |
顾朝志;洪利;蒋泽;;MIMO系统中互耦影响分析[J];通信技术;2007年12期 |
5 |
T.P.Waldron
,S.K.Chin
,R.J.Naster
,谢蔚文
,黄培康;相控阵雷达分布式波束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7年07期 |
6 |
费国强;一种用六参数描述阵元方向性的数学模型[J];声学与电子工程;1987年02期 |
7 |
黄传河,陈莘萌;多层分布并行处理系统WUDP91硬件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94年06期 |
8 |
林海平;数据矩阵存在ESPRIT结构的一个定理及DM-ESPRIT算法[J];信号处理;1994年02期 |
9 |
韩旭东,张春业,曹建海;MIMO OFDM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分析及其关键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12期 |
10 |
易扬,张作富,吴睿;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J];江西通信科技;2004年03期 |
11 |
易扬,张作富,吴睿;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J];广东通信技术;2004年10期 |
12 |
杨宁;毕敏;谢显中;;MIMO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3 |
郑珊珊;陈霞;谈振辉;;V-BLAST系统检测算法的比较[J];无线通信技术;2006年04期 |
14 |
张雯;李宏;何为超;;瑞利相关衰落下MIMO系统信道容量[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4期 |
15 |
朱瑜;张海林;刘耀宇;;MIMO系统中分层结构的空时分组码[J];山西电子技术;2007年01期 |
16 |
孙恩昌;张冬英;;多用户联合检测算法研究[J];空间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
17 |
先桁;代新敏;;几种MIMO信道模型的比较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8 |
李平安;殷树;;结合天线选择的MIMO-OFDM系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年06期 |
19 |
李向华;李飞;徐国标;;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MIMO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09年07期 |
20 |
卢鑫,庞伟正,赵曙光;一种新的应用于无线室内多载波MIMO结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