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变规律研究

胡晓鹏  
【摘要】:由于水泥水化过程在早龄期尚未完成,混凝土强度和粘结性能随混凝土龄期不断变化,混凝土结构性能也在不断变化,早龄期混凝土结构与正常使用阶段的混凝土结构有着本质的不同。系统研究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征和结构性能的时变规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的安全性分析与控制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承载性能分析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混凝土强度随龄期的时变规律;早龄期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建立;早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论文围绕“材料性能—粘结性能—承载力性能”这一主线,采用现场调查、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偏压构件承载性能的时变规律。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对西安市、咸阳市及其周边县市近年来新建混凝土结构的抗力进行了调查测试,取得了混凝土强度和钢筋性能以及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主要几何尺寸的实测数据,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混凝土强度、钢筋性能和构件尺寸特征的统计参数。有针对性地调查分析了制备方式和浇筑工艺及施工水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生产水平对钢筋性能的影响以及施工水平对构件几何参数的影响。 采用试验研究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的时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养护时间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时变规律的影响,对比了28天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和实际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异同,分析了实际结构中不同构件类型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差异。 通过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90天抗压强度与回弹值和碳化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粉煤灰混凝土300天内自然碳化的发展规律,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回弹法的测强曲线,为回弹法应用于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各种粘结性能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方案。采用拉拔试验和梁式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随龄期的时变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混凝土强度、粉煤灰掺量、钢筋种类及直径、试验方法等),给出了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极限粘结应力的计算公式,回归分析建立了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对拉拔试验及梁式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对早龄期受弯构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分析了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特征和破坏机理。建立了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偏压构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时变规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赖志华;;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案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6年09期
2 揭林;;民用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鉴定与修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3 段建华;;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综述[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4 王铁平;;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试块的留置方法[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年03期
5 李鸿猷;;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J];建筑技术;1980年03期
6 全明研;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鉴定[J];工业建筑;1990年11期
7 赵敏;浅谈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成因与防治[J];医药工程设计;2001年04期
8 陈凤兰;;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裂缝及加固处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年01期
9 杨杨,陈飞云,佐藤良一;高强混凝土早龄期的强度发展及其评价[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03期
10 危鼎;吴胜兴;李雪淋;;混凝土早龄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江西科学;2007年03期
11 白明露;韩宏哲;刘琳;;混凝土结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12 赵建军;;浅析混凝土结构构件错位与变形事故处理实例[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年11期
13 邱秀华;;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特性及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6期
14 吴冬玲;乔瑞萍;;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特性及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7期
15 金贤玉,李宗津;早龄期混凝土的电特性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0年S1期
16 朴红梅;竖窑一层梁、板的加固[J];辽宁建材;2005年02期
17 杨春峰;于群;;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曲梁的设计[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8 王培铭;刘岩;郭延辉;赵霄龙;郭京育;;混凝土早龄期收缩测试电涡流法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19 丁建国;张志奇;韩旻沂;;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性问题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1期
20 张晓民;马政;姚忠岭;;选煤厂特殊环境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必钦;刘伟;马红岩;邢锋;;海砂砂浆早龄期水化过程的电阻率法研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甲春;阎培渝;余红发;;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概率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金贤玉;金南国;;外界力引起的钢筋振动对早龄期混凝土影响的试验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4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袁瑛;何琳;;加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收缩特性[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晨晖;杨杨;曾洪波;;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特性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启斌;罗素蓉;;纤维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强度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8 杨思忠;杨寒冰;;预制构件混凝土早龄期性能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胶凝材料体系裂纹开展阻力的分析[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延辉;郭京育;赵霄龙;薛庆;;合成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A];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鹏;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变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荣;自动元胞机理论在混凝土动荷载数值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熊维;不同强度早龄期混凝土徐变及徐变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构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4 刘会勋;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秦煜;早龄期混凝土桥梁时变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李沛;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构件力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陈美祝;水泥基材料组分对早期水化及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峰;预应力桥梁结构耐久性与剩余寿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侯景鹏;钢筋混凝土早龄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陈伟宏;用无机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君;基于混凝土疲劳机理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抗裂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易红晟;水泥混凝土路面早龄期病害产生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高宇;在用混凝土桥梁构件耐久性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薛钊;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高温空间形变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5 史青芬;高桩码头结构安全性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6 顾文发;C40商品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郝志超;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监测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张园园;国内外铁路工程结构设计方法比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新孝;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雯;锈蚀箍筋约束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数值模拟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郭卫;如何加强项目管理[N];中华建筑报;2001年
2 见习记者 刘兆阳 记者 杨君;国际领先混凝土测试技术落户长科院[N];人民长江报;2009年
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4月实施[N];中国建材报;2001年
4 蔡立军;我国焊接钢筋网生产现状及潜在市场[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5 记者 唐爱平;建材工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十强[N];湖南日报;2009年
6 唐爱平;湖南建材工业实现跨越式增长[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红;加快调整结构 提高运行质量[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王智慧 郑洪元;王宝力谈建筑抗震设计七大原则[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刘义勇;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成立[N];中国建设报;2011年
10 陈伟;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质量日益引起重视[N];芜湖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