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中的景观改造研究
【摘要】: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可贵文化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同时,也是历史遗迹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街区是连片的建筑群围合起来的街巷,诉说着先前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攀升,人类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之带来的是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的翻新改造,从而造成了对历史街区的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样貌。我国对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观念从忽视逐渐变为重视。民国时期人们对景观的观念逐渐形成并且深入到历史街区当中,使得城市历史景观得到了整体延续;建国初期,城市大规模建设,历史街区景观开始遭到破坏;随后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城市只顾现代化建设,对历史文化景观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不可挽救的破坏。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国学者开始对历史街区的景观保护做出了许多探索与研究。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对保护文物的意识不断提高,从原先仅限于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对历史街区等更为宽泛的范围保护。并陆续提出相关科学理论,如:“有机更新”理论、“微循环”理论等思想。本文从景观整体性理论入手,对历史街区景观整体性的概念、性质、构成要素进行深入阐释并通过对上海“新天地”、杭州南宋御街、美国苏河区和新加坡中国城等有代表性的案例整体性景观设计的理论运用和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上案例在历史景观设计中的处理手法。本论文在基于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景观改造实例,总结归纳出对历史街区以“活性”保护为主,结合“腾退”的历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并且鼓励居民自己参与到街道设计中,形成“住看走,走看住”的观赏形式。从而恢复并表现出历史街区的特色与活力,达到指导创造具有鲜明历史街区景观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