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

张昊  
【摘要】:在能源转型的发展需求下,太阳能作为洁净的新型能源,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建筑的布局模式对住区太阳辐射获得量影响巨大,不同的布局可使建筑立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20%~80%。然而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者通常只关注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从而忽略了住区整体太阳辐射利用的问题,这对于拉萨等太阳能富集地区来说,无疑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合理的住区布局是太阳能利用的前提,针对拉萨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的研究,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和提升住区太阳能利用效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住区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地和网络调研,确定了拉萨城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式,利用Ecotect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在不同布局模式下住宅立面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获得量,计算朝向、建筑间距、山墙间距、建筑高度等不同设计要素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关系。将太阳辐射值作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与拉萨市住区设计相结合,总结以太阳辐射获得量为影响因素的住区设计优化方法,为今后拉萨城市集合住区合理利用太阳辐射提供便利。通过对住区布局模式和设计要素的模拟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拉萨多层集合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平面布局模式是混合错列式,高层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布局模式是纵向错列式。当住区内存在不同高度建筑时,应按照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规则排列。(2)平行行列式、横向错列式、纵向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正南到南偏东15°,混合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南偏西15°到30°。(3)综合考虑住区太阳辐射与土地利用率,确定了拉萨建筑间距应控制在1.35H—1.55H之间。(4)不同布局模式住区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山墙间距截然不同,应选择合适的山墙间距进行布局设计。最后,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拉萨地区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住区布局优化策略,并运用策略指导完成四个住区设计,通过设计实践来验证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为拉萨市住区太阳辐射利用提供理论和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白珍;王文雅;仓啦;吴振双;;拉萨太阳辐射资源测试分析[J];西藏科技;2021年01期
2 Mengqi Liu;Jinqiang Zhang;Xiangao Xia;;香河站太阳辐射识别晴空方法的评估(英文)[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21年02期
3 史巨峰;杜明霄;;太阳辐射变化对光伏电站最佳倾角的影响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20年01期
4 王仁政;单正垛;王建新;孟赫;宫响;;基于Angstrom-Prescott模型和空间插值的山东省月太阳辐射再估算[J];山东科学;2020年03期
5 袁一美;韩昀松;梁静;孙澄;;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寒地建筑组团形态优化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8年02期
6 陈跃浩;熊明明;曹经福;杨艳娟;;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影响的量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年05期
7 黎微微;胡斯勒图;陈洪滨;尚华哲;;利用MODIS资料计算不同云天条件下的地表太阳辐射[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7年04期
8 李净;罗晶;;晴空下山区太阳辐射模拟[J];干旱区地理;2015年01期
9 梅晓丹;毛学刚;范文义;王强;刘丹丹;张为成;;基于ArcGIS的中温带不同天气类型点太阳辐射分析——以佳木斯市辖区为例[J];测绘工程;2015年05期
10 黄辉昂;于斌;;“太阳辐射”考点的多角度透析与备考建议[J];教学考试;2017年36期
11 靳冰凌;;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敏感因子回归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12 张婧;许晓光;胡波;袁淑杰;;河北省起伏地形下高分辨率地外太阳辐射空间分布[J];太阳能;2012年01期
13 王佳;刘寿东;刘爱霞;黄鹤;;天津地区地面逐时太阳辐射的模拟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6期
14 王丹;盛立芳;石广玉;车慧正;;中国地表太阳辐射再分析数据与观测的比较[J];应用气象学报;2012年06期
15 吕宁;刘荣高;刘纪远;;1998-2002年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6 金星;张小松;邱童;李舒宏;曹毅然;;不同朝向玻璃窗太阳辐射得热系数模拟与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12期
17 吴海燕;太阳辐射与作物[J];吉林农业;1997年09期
18 ;云吸收的太阳辐射比理论预测多得多[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19 张宇,赵四强;关于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方法的探讨[J];气象;199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权维俊;陈洪滨;郭文利;夏祥鳌;张小玲;;两种反演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参数化模式在北京地区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成驰;陈正洪;张礼平;;一种遗传神经网络逐时太阳辐射预测模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彦丽;;考虑地表各向异性的山区太阳辐射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权维俊;陈洪滨;郭文利;夏祥鳌;张小玲;;两种反演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参数化模式在北京地区的比较[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季国良;李韧;吕兰芝;;中国西部的太阳辐射资源及其季节变化[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邹兰军;许小峰;吴统文;;利用NCEP资料计算地表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方案[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气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祁文;郑祚芳;;北京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演变特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9 杨昕;张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阳辐射模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徐碧霞;沈国土;蔡继光;董占海;高景;;MODTRAN计算的太阳直射与实测结果比较初探[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1 马金玉;罗勇;申彦波;;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2 徐可文;李黄;王军平;贺辰勇;;太原大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3 莫月琴;杨云;吕文华;于贺军;王冬;李建英;丁蕾;;高精度太阳辐射测量系统研究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4 赵东;罗勇;祝昌汉;高歌;;一个基于卫星资料的地表太阳辐射计算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5 陆明;陈书欣;邢军;;哈尔滨市高层住区太阳辐射动态分析及评价[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16 申彦波;;近50年中国东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7 刘大龙;杨柳;王稳琴;刘加平;;太阳总辐射模型对比研究[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8 吴林荣;江志红;鲁渊平;杜继稳;乔丽;;陕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9 文小航;王式功;杨德保;樊文雁;;近40年来中国太阳辐射区域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0 吴林荣;王娟敏;刘海军;孙娴;;陕西太阳辐射及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玲;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武汉大学;2017年
2 周勇;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及室外计算辐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3 苏拾;气象用太阳辐射计量仪表检定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小芳;日光温室的热环境数学模拟及其结构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任德馨;热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预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6 张晓通;全球陆表下行短波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反演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潇丹;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过程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20年
8 马金玉;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黄琳;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年
10 姜玖;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11 郭建鹏;太阳辐射对热层和电离层变化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年
12 郭正昊;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态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3 彭友松;混凝土桥梁结构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4 沈振兴;基于绝对坐标的大型空间多体结构热致振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5 徐丰;混凝土箱梁桥温度效应关键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6 张观山;基于环境预测状态的连栋温室节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1年
17 辛源;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
18 王谦;日光温室番茄光温环境和传热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19 刘滨辉;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业相关气候指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0 曾利悦;建筑空调负荷与城市气候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昊;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年
2 李健;太阳辐射减弱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及其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冯妍;太阳辐射减弱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的大田试验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高正旭;实际地形下我国潜在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颜双喜;海洋上层热含量对太阳辐射11年周期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陈滨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跨结构非均匀温度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徐华;中国太阳辐射区域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邓艳君;日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赵春霞;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张佳飞;多时间尺度太阳辐射估算模型[D];西南大学;2013年
11 张小萍;黄土高原沟壑区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及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2 高振翔;太阳辐射误差数值分析及简易模拟平台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3 陈志华;1957-200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14 权维俊;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卫星遥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5 张鹏;基于神经网络的探空湿度太阳辐射误差预测及查询网站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6 文小航;中国大陆太阳辐射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7 陈文超;风速风向对建筑物南墙冬季太阳辐射净得热量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7年
18 刘平平;新疆地表太阳辐射的卫星反演资料在建筑采暖研究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21年
19 闫长城;考虑太阳辐射的渠道冻胀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0 王佳;天津市太阳能光伏发电量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温才妃;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N];中国科学报;2021年
2 通讯员 刘晓倩 记者 陆成宽;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上线[N];科技日报;2020年
3 柯讯;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上线[N];中国科学报;2020年
4 见习记者 王燕;太阳辐射或是气候变暖主因[N];西安日报;2009年
5 记者 周琳 董雪;10个太阳辐射“聚”于1根发丝?[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6 通讯员原野 戚泽伟;贵州开展太阳辐射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掌控太阳的光芒[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勇;太阳辐射正在不断增加可能使温室效应更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余全红 特约通讯员 张前飞 张洪权;我区首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在沿河建成[N];铜仁日报;2010年
10 桂运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揭示东亚季风区降水受月太阳辐射驱动[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1 记者 张梦然;研究表明地球工程不可半途而废[N];科技日报;2018年
12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王冠;我市去年平均优良天数241天[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13 罗彧珩 本报记者 王雨;新型精细化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落户威宁[N];贵州日报;2010年
14 本报记者 骆倩雯;30℃!京城63年来最早热[N];北京日报;2014年
15 记者 李宏策;海洋十亿年后或将完全蒸发[N];科技日报;2013年
16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价廉物美”最理想[N];科技日报;2012年
17 记者 金泉才 通讯员 刘宝康 肖建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助力青海太阳能综合利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8 本报记者 李先爽;这个冬天如何才能不太冷[N];江苏科技报;2006年
19 记者 房琳琳;气候变暖将减少全球植物生长时长[N];科技日报;2015年
20 本报记者 李爽 云艳芳;现代光伏“普照”青城[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