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紫阳县城地处汉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的秦巴山区腹地,因“三山夹两川”的山水环境,呈现典型的河谷带形城市形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紫阳县城在自然山水强约束和建设用地紧缺的发展背景下,出现空间边界拓展突破山水限制、空间结构失调、用地布局失衡等问题亟需解决,山水环境和城市空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未来如何协调城市空间发展和山水环境的关系,划定生态边界,锚固生态基底,控制城市发展边界,维育山水环境;融合山水格局,架构城市功能结构,顺应山水脉络、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结合山水环境,有机协调用地布局,对于紫阳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自然山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为视角,以紫阳县城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梳理,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组成。第二部分是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空间形态特征和问题剖析。首先,在梳理紫阳县城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山水环境基础、山水环境特征来分析紫阳县城山水环境。其次,通过定性方式研究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将县城空间形态划分为三个系统,分别是空间边界、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以定量化方式解析适应于自然山水的县城空间形态特征和剖析自然山水约束下的空间形态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自然山水约束下的空间形态问题的优化调适,包含空间边界划定、空间结构组织、用地布局调整三部分内容。空间边界划定方面,在空间边界拓展研判的基础上,从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角度,引入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划定县城永久性生态边界,从发展需求规模预测和城市自身生长动力出发,引入交通扩展速率模型求取城市拓展范围,判定城市拓展方向,进行不同拓展方式的模拟,求取有利于山水维育的阶段性县城发展边界。空间结构组织方面,在分析功能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县城功能构成和功能定位,提出“两核聚力,新老城共生发展”和“多心协调,紧凑组团生长”两种功能结构设想,比较择优、选取“多心协调,紧凑组团生长”结构,并从分区划分、核心塑造、轴线构建三方面架构功能结构。接着,从车行路网和慢行步道两个方面组织紫阳县城路网结构。用地布局调整方面,借鉴三生用地分类构建用地布局体系,将用地要素划分为生态用地要素、生活用地要素、生产用地要素。针对生态用地布局问题,运用“斑—廊—基”理论,提出“分层利用山体基质”、“搭建山水生态廊道”、“织补绿地生态斑块”的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针对生活和生产用地布局问题,提出“依山就势,划分宜居社区”、“聚散有度,均衡公共服务”“临水滨江,调整商业布局”的策略。最后,将各个系统层层叠加调整形成结合山水环境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本文以自然山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为视角,通过空间边界划定、空间结构组织、用地布局调整,试图探寻适应自然山水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以资为陕南汉江流域河谷型小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同类型河谷型城市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