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法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的研究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仅次于颗粒污染物的又一大类气态污染物。对于低浓度VOCs废气的控制较难。寻求合理的治理途径和控制方案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热点课题。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艺,与传统净化工艺相比,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
本文分别以活性炭、拉西环作为填料,考察了混合菌滴滤塔对含苯废气、含二甲苯废气的净化效果;然后又以两种陶粒为填料,以筛选出的二甲苯降解菌——坚硬芽孢杆菌对滤塔挂膜,考察滤塔的净化效果,并研究了喷淋液流量、喷淋液中氮源的浓度等因素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对净化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将坚硬芽孢杆菌包埋后制成的固定化颗粒作为滤塔的填料,考察了滤塔对含二甲苯废气的净化效果。
混合菌生物滴滤塔净化含苯废气的研究结果表明:滤塔填料的体积去除负荷随体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并非线性关系;气体停留时间越短,滤塔的净化效率越低;活性炭滤塔的净化效率较高,但压降要远高于拉西环滤塔的压降。
混合菌生物滴滤塔净化含二甲苯废气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拉西环为填料的滤塔的净化效果较差,而且数据波动较大。
高效生物滴滤塔净化含二甲苯废气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纯种细菌可以显著提高滤塔的净化效果。在气体停留时间为84.8和28.3s,入口二甲苯浓度一定时,随着喷淋液流量的增加,滤塔的净化效果降低;在气体停留时间为17.0s时,喷淋液流量变化对滤塔的净化效果无显著影响。气体停留时间为84.8s和28.3s时,在本试验的范围内(浓度≤3000mg/m~3),两座滤塔均能保持较高的净化效率(≥97%);当气体停留时间为17.0s时,随着入口中二甲苯浓度的增加,净化效率逐渐降低。对于滤塔1,当入口浓度增加到3000mg/m~3时,净化效率下降到80%左右;对于滤塔2,当入口浓度增加到3000mg/m~3时,净化效率下降到82%左右。增加喷淋液中氮源的浓度可以提高滤塔的净化效果;以氨氮作为氮源容易造成硝化细菌在滤塔中的累积,影响去除效果。随着滤塔的运行,填料层的压降逐渐升高,因此,应当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取措施控制生物膜的厚度。滤塔各单元填料层单位质量填料的可挥发性生物膜干重
的测量结果表明,生物在滤塔高度方向不均匀。对比两种填料可以发现,2#陶粒无
论是挂膜性能、净化效率,还是抗冲击负荷能力,都是优于1#陶粒,尽管2#陶
粒的压降是1#陶粒的2倍左右,但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动力学分析表明生物降解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与实验数据吻合,常数
f·a/Q随入口浓度 C。;的增大而升高。
对于优势菌种生物滴滤塔(两种陶粒为填料)净化工甲苯废气的过程,个。/Q
F。(C_。\___.
与C。;的关系为 y=5689.4exP15ful 适用范围为C。;<4500mg/m\
’g‘””””””O“t 2453.5)“”
对于混合菌群生物滴滤塔(大拉西环为填料)净化二甲苯废气的过程,个a心
F。(C_。\__._
与 C。,的关系为 y-12980.3exPI SLI 适用范围为 C。;$3500 mg/m飞
一g’—”—”O“[1651.3)“”
对于混合菌群生物滴滤塔H拉西环为填料)净化二甲苯废气的过程,f·。/Q
f._(C_:\___
与C。;的关系为y=18379.oexpl二千三1 适用范围为C。<3200m咖。
-g’”-”O“\1564.5)”‘一
固定化生物滴滤塔净化二甲苯废气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生物颗粒滤塔对二
甲苯废气有相当的净化能力,但比陶粒滤塔的净化效果差。固定化颗粒的制作条件
对于净化效果及颗粒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颗粒包埋的菌体量多,则滤塔的净化
效果较好;颗粒的活化可以提高滤塔的净化效果;增加钙化时间可以提高固定化颗
粒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本研究表明,通过人工筛选菌种进行VOCS废气净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
能有效提高空塔气速,减小设备尺寸,这为该技术的最终应用指明了研究方向
|
|
|
|
1 |
饶佳家,陈柄灿,孙兴福,肖灵玲;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9期 |
2 |
王东伟;生物滴滤塔处理屠宰废气的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1999年09期 |
3 |
刘波,姜安玺,程养学,李政;不同生物脱臭填料生物膜成长特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
4 |
王冰;李文哲;;生物滴滤塔去除沼气中硫化氢的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年06期 |
5 |
陈飞,袁月祥,齐云,刘晓风,廖银章;生物脱臭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四川环境;2004年02期 |
6 |
王丽燕,王爱杰,任南琪,杜大仲;有机废气(VOC)生物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7 |
吕景;高运川;;生物滴滤塔处理VOCs的实验研究[J];环保科技;2008年03期 |
8 |
葛洁;张承中;刘立忠;李珊珊;;填料筛选与表面改性提高生物滴滤塔除含H_2S废气能力[J];环境工程;2010年02期 |
9 |
柳知非;高会旺;邹爱华;盖丽娜;卫静;;生物滴滤塔处理低浓度苯乙烯有机废气填料的选择及运行功效[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3期 |
10 |
张承中;邢怡;郭明菲;任静;;脱氮硫杆菌接种生物滴滤塔净化H_2S气体研究[J];环境工程;2008年02期 |
11 |
叶蔚君;魏在山;郑期展;;生物滴滤塔处理低浓度氮氧化物[J];化工进展;2008年08期 |
12 |
柳知非;盖丽娜;卫静;安玉法;高会旺;;生物法净化低浓度苯乙烯有机废气填料的选择及运行功效[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2期 |
13 |
黄树杰;周伟煌;陈凡植;;生物滴滤塔处理含硫化氢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
14 |
季文标;陈雪松;陈水荣;周国勋;;固定化生物滴滤塔处理模拟喷漆废气的中试研究[J];浙江冶金;2009年02期 |
15 |
李环;王卫东;刘光利;齐国庆;;生物法治理恶臭气体的中试试验[J];广东化工;2011年05期 |
16 |
王鹏飞;王艺;宫曼丽;任南琪;;生物滴滤塔处理“三苯”废气的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17 |
李少辉;闫波;李芬;王广懋;刘波;姜安玺;;生物滴滤塔降解甲硫醇和乙硫醇的速率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18 |
王京刚;张雅旎;;生物滴滤塔处理乙硫醇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
19 |
柳知非;盖丽娜;卫静;高会旺;;用生物滴滤塔净化苯乙烯废气[J];化工环保;2007年01期 |
20 |
杨红兰;薛俊义;;生物滴滤法处理废气研究进展概述[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