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污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工艺在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进行了以污水再生回用为目的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试试验。试验以二沉池出水为原水,臭氧投量1.0~1.5mg/L,接触时间16min,原水经臭氧氧化反应后,导入生物活性炭滤柱。活性炭层高度为1.6m,滤速为3~6m/h。
工艺具有良好的深度处理效果:色度去除率为92.3%,浊度去除率为80.5%;反映有机物总量的指标UV_(254)、TOC、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78.5%,47.0%和64.0%;滤后水无异味,浊度小于0.6NTU,色度在4c.u.以下,TOC与COD_(Cr)分别在4.9mg/L和8mg/L左右。水质优良,可满足各种回用要求。
在低浓度臭氧化条件下,臭氧的除色效果显著,但不能有效去除有机物,主要是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并大幅度提高水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性。臭氧化前后有机物分子量测定结果和UV/TOC比值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效果。
BAC可以进一步有效去除水的色度、浊度及水中有机物;同时对NH_3—N有较高的去除(平均去除率为53%),但去除效果受原水NH_3—N浓度影响较大;有机物NH_3—N的去除主要在BAC上层40cm内完成。
BAC各层的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生物量沿炭层深度呈递减关系,在生物膜成熟期,炭柱上层的生物量可以达315.9nmol Lipid-P/g活性炭;而最下层仅为35.9nmol Lipid-P/g活性炭。上层充足的溶解氧和底物供应为生物膜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活性炭柱上层10cm生物量随时间呈S型趋势增长,其增长过程与悬浮微生物的增长过程相似,主要经历适应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等阶段。
通过生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建立了BAC去除有机物的三段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由于生物量沿炭层深度递减,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也沿炭层深度相应递减
|
|
|
|
1 |
吴斌;王永瑞;吴立兰;赵多;;甾体类制药废水的生物——生物活性炭氧化处理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9年06期 |
2 |
陆在宏;蔡体球;许国平;陆浩亮;何伟瑾;;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01期 |
3 |
桂震;黄运平;蔡亚君;;生物活性炭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广州化工;2011年05期 |
4 |
张英才;邹乔敏;;一种净水新技术的介绍[J];上海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
5 |
王宝贞;尹军;;臭氧-生物活性炭去除三氮的效能[J];水处理技术;1985年02期 |
6 |
江宏文,刘菲,陈慧,牛波,张传国;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港区除尘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交通环保;2004年01期 |
7 |
安东;乐林生;宋佳秀;李伟光;崔福义;;水体中卤乙酸(HAA s)的产生、测定方法与控制途径[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12期 |
8 |
严煦世;吕锡武;;应用生物活性炭法提高饮用水水质[J];重庆环境科学;1986年01期 |
9 |
赵金辉;罗启芳;张小荷;杨朝春;;生物活性炭法处理环链结构有机磷农药废水的研究[J];化工环保;1992年05期 |
10 |
刘敏敏;吴云海;杨凤;;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
11 |
许亮;王文美;张余;刘金冠;;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0年05期 |
12 |
冯晋阳;周孝德;;原油降解菌在生物活性炭中的降解特性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3 |
徐生盼;;生物活性炭对含吲哚和吡啶废水的去除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2期 |
14 |
王琳,王宝贞,马放,李伟光,张金松,孙建平;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净化水厂的运行效能[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
15 |
易津湘;;生物活性炭法在水处理中应用及再生[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3期 |
16 |
车春波;苏荣军;聂千;;采用生物活性炭法对含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J];炼油与化工;2009年01期 |
17 |
李增富;梅木春;;生物活性炭法在生活水场的应用[J];炼油与化工;2010年02期 |
18 |
贾华;李凤娥;;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分析[J];包钢科技;2010年01期 |
19 |
谢康;毕学军;;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胜利油田采出水的实验研究[J];西南给排水;2008年03期 |
20 |
武江津,孙长虹,马健驹,秦永生;BAF-BAC工艺在炼油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