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1~#高炉热平衡测试与节能研究
【摘要】:
高炉热平衡测试是评价高炉热能利用、分析高炉热工特性的有效方法;对寻求高炉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设备寿命有重大实际意义;通过热平衡测试与分析,为改进高炉的操作及技术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酒钢1~#高炉进行热平衡测试,评价其热能利用水平;利用rist操作线,确定酒钢1~#高炉的降焦潜力;提出降焦措施。
通过对酒钢1~#高炉的热平衡测试,进行1~#高炉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理论最低碳比计算,Rist曲线的绘制。得出高炉能源利用率为90.49%,炉身效率为84.92%,理论最低焦比为506.72kg/t,降低燃料比的潜力为83.37kg/t。
结合测试计算结果,应用相关的高炉炼铁理论知识和热力学理论知识,分析了酒钢高炉一年来在热能利用方面取得进步的原因。能量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炉操作技术的进步;铁品位提高;入炉粉末含量降低。热能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总热损失大;炉尘含量高,高达20.97%的余热未被利用,热损失大。提出节能降焦的措施有:改善炉料的还原性;采用大批重、多环布料、全开风口作业的装料制度;购买高品位入炉矿石、炉料分级入炉;添加煤气和鼓风的脱湿设施和进行热风炉助燃空气和煤气预热提高风温等。并预测了部分措施的效果。措施实施后,入炉焦比降低了43kg/t,综合焦比降低了47kg/t。
|
|
|
|
1 |
黄庆周,李顺银,唐志宏;柳钢4号高炉降焦增产实践[J];炼铁;1998年S1期 |
2 |
马质廉,蔡祥魁;酒钢高炉降焦实践[J];甘肃冶金;1999年04期 |
3 |
苗增积;挖掘潜力 降低焦比[J];鞍钢技术;1994年10期 |
4 |
黄峥嵘,卞桂香,凌旭平;新钢600 m~3高炉降焦增产实践[J];江西冶金;2000年03期 |
5 |
陈树文,郭泽琴;太钢三号高炉增铁降焦实践[J];山西冶金;2001年04期 |
6 |
唐志宏,张福利;柳钢高炉降低焦比的措施[J];炼铁;1998年S1期 |
7 |
马骥荣,丁明旺,赵向荣;高炉并罐喷煤自动控制技术的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0年04期 |
8 |
金昌烈;炼铁厂的节能途径[J];鞍钢技术;1994年11期 |
9 |
肖峰,熊兰香;柳钢高炉高压操作的实践[J];炼铁;1998年S1期 |
10 |
邹咏梅;;湘钢高炉焦比“破六见五”浅析[J];炼铁技术通讯;1994年02期 |
11 |
经文波,唐飞来;高炉软熔带数学模型研究[J];钢铁;2004年06期 |
12 |
金国范;向高炉内喷吹锅炉废气降低焦比的EGI工艺[J];冶金能源;1986年06期 |
13 |
刘坤庭,甘国民,邹咏梅;湘钢高炉降焦浅析[J];湖南冶金;1994年02期 |
14 |
朱子宗,邹德余,沈勇玲;安钢4号高炉能量管理优化及预测系统研究[J];冶金能源;1998年06期 |
15 |
徐守厚;;对高炉炉芯的初步认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鞍钢技术;1982年02期 |
16 |
陈余珍;;我国和日本几种高炉碳材的质量[J];炭素技术;1984年03期 |
17 |
杨喜林,张敬民,张立新,鲁振喜;高炉微型计算机配料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1985年05期 |
18 |
郭振江;220米~3高炉称量系统的设计[J];冶金设备;1986年03期 |
19 |
文光远;鞠永福;高小强;蒋光合;杨孝明;龚文渠;;重钢5号高炉烧结矿冶金性能的研究[J];四川冶金;1991年01期 |
20 |
朱运星;杭钢2号高炉高风速大矿批实践[J];炼铁;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