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勇  
【摘要】: 本文分析探讨了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机理,并通过型钢混凝土推出试验(Push-out Test)研究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粘结应力-滑移相互关系(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以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锚固问题和有限元分析中的粘结滑移模拟问题。通过ANSYS~(?)程序对推出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型钢混凝土梁进行了ANSYS~(?)程序有限元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型钢混凝土构件ANSYS~(?)程序有限元分析的建模、计算和分析方法,并根据本文的粘结滑移基本性能研究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粘结锚固可靠度分析方法和锚固设计建议。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在前期试验方法研究中,设计发明了一种实用新型的内置式钢-混凝土电子滑移传感器(专利授权号:ZL-02-2-61883.3),基本上实现了型钢与混凝土连接面上内部滑移的测量,解决了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研究的一个关键难题;采用组合H型钢的方法测量了型钢翼缘、型钢腹板应变,较好地实现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的测试。内部滑移和粘结应力的测试方法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提供了保证。 设计了16个型钢混凝土标准推出试件,以考察混凝土强度、型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型钢埋置长度及横向配箍率四个主要锚固条件与粘结强度的相互关系和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设计了4个对比试件,以考察型钢翼缘内侧、外侧和腹板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区别。在20个试件中均连续布置了内置式钢-混凝土电子滑移传感器量测内部滑移沿型钢埋置长度的纵向分布规律,在每个试件的型钢翼缘和腹板连续布置电阻应变片量测型钢翼缘和腹板应变沿型钢埋置长度的纵向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测量效果较理想。 为探讨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机理,对型钢混凝土推出试件的试验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对推出试件的开裂、裂缝开展顺序和裂缝开展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在试验完成后打开破坏试件,对推出试件的内部破坏情况进行了仔细观察。结合试验测量结果,全面分析了推出试件的P-S曲线及其特征。对试件的荷载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型钢应变测量结果和内部滑移测量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对4个对比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根据20个型钢混凝土推出试件的试验结果,对推出试验的荷载-加载端滑移 摘要一②一 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型钢混凝土初始滑移粘结强度、极限粘结强度和水平残余 粘结强度三个特征强度试验统计结果。据此分析了四个主要锚固条件与三个型钢 混凝土特征强度的相互关系。通过统计回归得到了考虑多因素的型钢混凝土粘结 强度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误差估计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统计 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对国外有关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试验研究及成果 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本章所建立的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对已有的试验研究进行了 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建立的粘结强度计算公式,介绍了型 钢混凝土粘结锚固可靠度分析原理和方法。 根据试验实测的荷载一加载端滑移曲线,对平均粘结强度一加载端滑移关系进 行了数学描述。根据型钢应变的试验量测结果,得到等效型钢应变,通过统计回 归,牙!」用力的平衡方程,得到推出试验中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 律;根据钢一混凝土电子滑移传感器的滑移量测结果,分析了沿型钢埋置长度的内 部滑移分布规律,并对试验量测的特征滑移值进行了统计回归;根据粘结应力和 内部滑移测量结果,得出沿型钢埋置长度方向上各截面的局部粘结应力一滑移关系 曲线,建立了局部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叹x)一s仁,,…,C,…c。,F(x),G(x)},模型所 包含的两个位置函数F(x)和G(x)较全面地反映了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沿埋置长度 的变化。 对在ANSYS必程序中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原理 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以三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作为算例进行了ANSYS.计算分 析,对ANSYS.中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的从前处理到后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了介 绍、调试和验证,并对ANSYS.程序的分析结果作了评价分析。ANSYS。程序的 调试、验证结果表明,ANSYS必程序能够较方便地用于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非线性 有限元分析,而且建模方便,计算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 利用ANSYS。程序对型钢混凝土推出试件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 进行对比,对所建立的局部粘结滑移本构模型:(x)·s低,…,ci,…c。,F(x),G(x)} 进行了验证和修正。通过对推出试验的ANSYS。程序数值模拟,对ANSYS,程序 计算得到的粘结滑移基本变量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影响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四 个主要因素与粘结强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验证,为粘结锚固可靠度设计提供依据。 利用ANSYS.程序对6根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分别按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 的粘结滑移和不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折计算,并 均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型钢混凝土滑移和不考虑型 钢混凝土两种情况的承载能力计算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嘉麟;;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研究现状[J];建筑施工;2013年09期
2 杨勇,赵鸿铁,薛建阳,郭子雄;型钢混凝土基准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赵鸿铁,杨勇,薛建阳,王彦宏,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力学性能研究及基本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1期
4 薛建阳,杨勇,赵鸿铁,郑山锁,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综述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2年04期
5 杨勇,赵鸿铁,薛建阳,王彦宏,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力学性能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现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陈林;;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住宅与房地产;2018年09期
7 裴维平;;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研究[J];四川建材;2020年11期
8 郑惠铭;杨健;王宇轩;张健;李迎珠;;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8年32期
9 梁勇敢;;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8期
10 樊晓刚;薛艳东;郝江华;郝丽;;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J];四川建材;2011年03期
11 王彦宏,赵鸿铁,薛建阳;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2 伍文波,陈海燕,王真龙;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2005年02期
13 王彦宏,赵鸿铁,薛建阳,杨勇;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宋明辰;;高温下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现状[J];建材与装饰;2018年40期
15 曾磊;查春光;郑山锁;;基于混合惩罚函数法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优化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6 徐艳;;高温下型钢混凝土构件粘结性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3期
17 郑新志;王子敬;梁斌;;均布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简支梁的滑移位移计算[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8 姜全国;;浅析型钢混凝土组合机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4年02期
19 王立平;;型钢混凝土复杂节点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20年04期
20 张馨元;;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概述[J];科技风;201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涂木兰;;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现状[A];2014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基准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磊;郑山锁;查春光;李磊;邓国专;张亮;车顺利;;型钢混凝土矩形截面梁优化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曾志攀;;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6 单海军;曹朗;;新型大跨型钢混凝土组合空心楼盖结构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攀;杜新喜;程辉;罗飞翔;;基于AutoCAD型钢混凝土结构程序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钦;安东亚;李承铭;;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佑发;崔波;;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的优化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贾京;周春;曲宏;王湧;王沁平;;招商银行上海大厦连桥型钢混凝土节点分析与试验[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1 陆健;陆总兵;;日坛国际工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施工技术[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2 杨勇;郭子雄;聂建国;;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13 董宇光;吕西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4 李晋春;宋彦琦;宛光辉;;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5 沈宁;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梁节点的研究现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6 高福聚;崔田田;房志刚;;钢梁—型钢混凝土柱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7 王巧;白国良;楚留声;;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梁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8 曹源;;型钢混凝土规程对比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9 陈金科;覃阳;柯长华;;国家体育馆型钢混凝土框架-钢支撑抗震体系设计与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0 白力更;姜维山;;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柱基于桁架理论的受剪解析[A];《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彭胜;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3 董宇光;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李扬;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康灵果;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郑蝉蝉;型钢混凝土约束柱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俞谕;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节点的抗震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朱健;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1 楚留声;高烈度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2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3 王彦宏;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4 何明胜;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密肋复合墙体试验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5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6 张淑云;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灾变响应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7 唐昌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8 陈阳;部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柱基本受力行为与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19 周超锋;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其框架的地震损伤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20 谭清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平面框架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付彪;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丽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机理及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车英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机理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隋选勋;基于粘结滑移理论的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状态的模拟分析和设计构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艾腾腾;型钢混凝土压扭构件抗扭性能数值模拟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6 崔田田;钢梁—型钢混凝土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李政;基于监测数据的型钢混凝土桁架应力分布获取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8 张亨通;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9 孙岩波;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10 韩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宏观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1 程达;型钢混凝土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组合加固技术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12 李凯;沿翼缘加载的型钢混凝土T形柱抗震性能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13 沈经纬;型钢混凝土叠合梁抗震性能试验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14 沈浩;型钢混凝土叠合梁拟静力试验与设计计算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15 孔令威;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桁架施工受力分析与监测方案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16 王超颖;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济南大学;2019年
17 符东龙;基于试验数据库的型钢混凝土构件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18 顾钊;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力学性能非线性分析[D];扬州大学;2019年
19 李晓蕾;不同受火方式下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耐火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0 蒋雪雅;部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空心梁抗剪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记者 张临山 通讯员 信佳蔚;山西大剧院:攻坚克难保进度[N];山西日报;2010年
3 记者 詹思佳;阅海湾商务区今年已开工18个项目[N];银川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BIM技术解工程机电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孝佺 本报通讯员 金惠霞;孔雀开屏 鲜花绽放[N];人民铁道;2015年
6 通讯员 李蔓妮;科技托起中国农村第一楼[N];中华建筑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