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
【摘要】: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凡的水土治理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黄土土质的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骤,新构造运动活跃,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地利用、改造及抗争,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加之国家1999年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广泛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正面临其重要的发展变化时期。规划设计领域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乡村环境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功能需求的同时,又面临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论文以景观学理念为出发点,以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为目标,应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在黄土高原村镇聚落、农业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镇域尺度上,以小流域自然土地空间的范围为对象,进行景观调查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人居环境土地空间中,各种景观要素在土地空间的构成特征及其演进,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判断其景观格局的安全意义及内容,建构不同类型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模式,探讨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的评价理论体系,为土地空间的人居生活品质和生态安全,在规划设计在提供一种理论支持,以及规划原则和对策。
论文首次建构以小流域土地空间单元为核心的“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的科学理论模型,提出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模型构成的三个系统,即人居建设系统、人居支持系统和自然支撑系统。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山地型”小流域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基础,依据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及村镇聚落的分布特征,根据案例调查和分析成果,针对单元土地空间的景观格局构成中不同土地生态功能类型,建立并论证了“川道型”和“台塬型”人居环境生态单元的科
|
|
|
|
1 |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2 |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
3 |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4 |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
5 |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6 |
刘文兆;;流域水文生态研究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
7 |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8 |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
9 |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10 |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