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被动耗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张思海  
【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是各国地震工程专家近年来广泛讨论的课题,将该理论应用于结构控制体系的设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方法引入到被动耗能减震体系的性能评估和设计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根据耗能减震结构的特点,建立了耗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原则;建议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标;探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实施方法。 在能力谱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假定,提出了被动耗能减震结构基于能力谱法的设计流程图,并根据耗能减震装置的恢复力特性,提出了耗能减震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简化计算方法。 对一六层框架结构采用两种不同的耗能减震装置分别进行基于能力谱法的设计,同时利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程序对该算例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被动耗能减震结构基于能力谱法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可靠性。时程分析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耗能减震装置能够在中震或大震作用下有效地降低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引入到结构控制体系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通;贺磊;;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设计方法探讨[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1期
2 黄本才;组合结构振动的等效阻尼比[J];力学季刊;1998年02期
3 张会芝;刘纪峰;;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葛晓明;粘弱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葛晓明,肖忠来;粘弹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风振反应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勇,徐意娟,孙炳楠,楼文娟,倪一清,高赞明;斜拉索-非线性滞回阻尼器系统的振动控制试验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7 梁仁杰;吴京;孟少平;;两种不同需求曲线的能力谱评价方法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8 潘峰;王勇;;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陈啸;刘斌;王宏伟;张慧乐;;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谱[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傅啸;;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J];民营科技;2008年09期
11 邓雪松;郭永恒;周云;;基础隔震结构性能的设防水准和性能目标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2 梁仁杰;吴京;孟少平;;能力谱法中等效阻尼比的误差分析及假设检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3 陈啸;刘斌;席广恒;张慧乐;;结构-地基耦合振动下地震反应谱特性[J];内陆地震;2006年04期
14 李波;梁兴文;;结构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抗震设计[J];震灾防御技术;2007年01期
15 邓雪松;汤统壁;周云;郭永恒;;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水准与目标的初步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6 郭健;刘震;;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方法[J];民营科技;2011年02期
17 荆栋;徐晖;王绪伟;;内嵌流体欧拉梁减振评价及残余振动衰减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8 陆本燕;刘伯权;刘鸣;邢国华;;等效阻尼比对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19 刘琳;刘震;赵杰;王桂萱;;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方法[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1期
20 李创第;葛新广;陆运军;;粘滞和粘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的等效阻尼[J];应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炳政;;能力谱法在既有建筑消能加固中的应用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2 程懋薇;史军;;对基于性能设计的一些认识[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建新;李青宁;曲付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建中;管仲国;;基于性能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发展[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李怡;马铭;;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初探[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6 许晨明;隋杰英;翟瑞华;;耗能分灾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刘雯彦;瞿伟廉;;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粘弹性阻尼器设计方法[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8 陈厚群;;大坝的抗震设防水准及相应性能目标[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任峰;方鸿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几点思考[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程光煜;宋世研;缪志伟;潘鹏;;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 岳茂光;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秦丽;结构风振与地震响应的TMD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4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周宏伟;颗粒阻尼及其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孟昕;SoC设计优化的域特定语言方法和建模[D];浙江大学;2010年
7 常兆中;混凝土砌块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陈益峰;若干典型网格应用的容错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吴学淑;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利用速度型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刘艳辉;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海;被动耗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阎茹;基于性能的粘弹性阻尼器减震体系抗震设计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清春;性能目标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4 周玥君;建筑结构不同抗震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5 张晶;被动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6 金云飞;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倩;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凌飞;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减震控制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孝军;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反应谱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云正;基于性能理论的抗震加固设计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MC PATROL for SLM[N];网络世界;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杨阳腾;泰嘉乐以特色求创新[N];经济日报;2005年
3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 胡海宁 林奇兵;北电奠定LTE先声[N];通信产业报;2006年
4 ;台积电正式采用40nm工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张莞昀;做奥运场馆建筑的“安全卫士”[N];新清华;2008年
6 钟舟颉;“十一五”部分目标提前完成 中轴协研讨下一步工作[N];中国工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韬;TD后续技术今年有望完成初版标准制定[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洪山;美计划研制留空时间长达五年的新型无人机[N];中国航空报;2007年
9 王平;“超级3G”已经上路[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陈斌;WiMAX:通信业的催化剂[N];计算机世界;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