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钛铸件制壳工艺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钛和氧化锆陶瓷面层材料在界面处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锆溶胶凝结机理和硅溶胶干燥机理基础上,通过实验,对氧化锆系面层材料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了稳定生产薄壁高质量钛铸件的氧化锆面层材料型壳制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
1、氧化锆面层材料型壳内表面由于钛液的热冲击作用产生了一个约200μm厚的剥离层。型壳中的锆、氧等元素的热扩散而产生了钛铸件的表面污染层,其厚度一般为20-200μm;采用ZrO_2、ZrO_2(CaO)、和ZrO_2(Y_2O_3)面层材料,铸件的反应层厚度依次为2001μm、100μm、50μm,由于氧化钇的加入,降低了氧化锆分解速度及Zr的活性,相应其面层材料稳定性最好,铸件污染层最薄,只有50μm,适合我公司生产薄壁钛铸件面层材料。
2、根据锆溶胶凝胶机理和面层材料实验结果,当锆溶胶胶粒直径为1-3μm,液体环境为PH=3.8-4.2,粉液比在3.2-3.4,环境条件为:室温温度22-24℃,湿度50-70%时,锆溶胶的胶凝形成三维空间的锆氧键的网络结构,制作的型壳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高温强度好,浇铸的钛铸件质量好。
3、根据硅溶胶干燥动力学机理,确定背层涂挂工艺条件为环境温度24-26℃,湿度35-45%,风速为2-4m/s,型壳的湿强度高,透气性好,馈散性好,不易开裂剥离,背层硬化效果最佳。
|
|
|
|
1 |
;耐热震陶瓷[J];航空材料;1986年04期 |
2 |
吴皆正,陈玉清,王连星;氧化锆增韧堇青石陶瓷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3年05期 |
3 |
刘征;王文祥;李凡;;含锆熔铁催化剂还原动力学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1993年01期 |
4 |
夏风,钱晓良,周卓华,孙尧卿;极限电流氧传感器中Pt/ZrO_2电极的极化[J];功能材料;1996年02期 |
5 |
;氧化锆微粉末的制造方法[J];无机盐工业;1996年04期 |
6 |
王大宁,郭永权,梁开明,陶琨;应用Rietveld方法研究氧化锆的晶体结构[J];中国科学A辑;1998年09期 |
7 |
冯钰锜,张庆合,达世禄;氧化锆填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性能评价[J];分析化学;1999年08期 |
8 |
李鹏;戴斌煜;王薇薇;;铸钢用泡沫陶瓷过滤器的研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9 |
商景利;戴斌煜;王薇薇;;Mg,Ce-PSZ泡沫陶瓷过滤器的研制[J];江西冶金;2006年05期 |
10 |
王巍;;氧化锆催化剂粉末粒度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年03期 |
11 |
徐荣清;赵建玲;王西新;郭丽敏;李养贤;;阳极氧化法制备氧化锆纳米管阵列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06期 |
12 |
刘源,钟炳,彭少逸;铜基/氧化锆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5年01期 |
13 |
许小红,宋波,毛裕文;氧化锆—碳化硅复合材料室温电阻率与显微结构的关系[J];耐火材料;1997年05期 |
14 |
琚行松,黄培,徐南平,时钧;氧化锆多孔膜和致密膜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
15 |
黄传勇,唐子龙,张中太,金苗,陈清明;氧化锆超细粉的绿色合成及粉末性能表征[J];材料工程;2000年08期 |
16 |
李懋强;一种从无机锆盐水溶胶制备球形氧化锆颗粒的方法及其原理[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
17 |
赵世柯,黄校先,施鹰,郭景坤;改善氧化锆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探讨[J];陶瓷学报;2000年01期 |
18 |
黄伟九,彭成允,王应芳,曾英;纳米ZrO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9 |
温立哲,余忠民,黄慧民,周立清,邓淑华;纳米氧化锆的制备及其干燥技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20 |
胡利明,陈虹,马峻峰,吴建峰;氧化锆纤维布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