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形填料生物床特性及应用研究
【摘要】:依据对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填料的生物生长、水流分布、物质迁移及沉淀分离等特点的分析,针对管锥形填料生物床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随机堆积填充的管锥形填料生物床能提高反应器的沉淀面积和沉降截留能力。试验条件下,反应器每立方米填料水平投影面积(即创造的沉淀面积)相当于直径为6.3米沉淀池的面积。与无填料反应器相比,无曝气时管锥形填料生物床沉淀效率可提高1.9倍;曝气时可提高1.3倍。增大了生物栖居面积,提高了生物量,污泥浓度可达6.89kg/m~3~8.31kg/m~3。
(2)示踪剂试验表明管锥形填料生物床的流态为完全混合式。由于填料的特殊结构使其内外局部范围内的水流条件不同,有利于充氧和混合以及传质;填料内水流紊动性较小,有利于微生物栖居及生长繁殖;填料对气泡连续不断的切割、阻挡和撞击作用,使气泡破碎,直径减小,延长气泡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和气液的接触时间,增加了气泡与污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氧的转移效率;微环境交替实现水流状态的变化,促进物质迁移和传质。通过氧转移效率试验表明,管锥形填料生物床可提高33.33%的氧转移效率。
(3)生活污水处理试验表明,在HRT为1h条件下,有机物容积负荷为11.28kgCOD/m~3.d,COD_(cr)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COD_(cr)低于50mg/L;城市污水处理试验表明,在HRT为2h条件下,有机物容积负荷为4.62kgCOD/m~3.d,COD_(cr)去除率可达到88.3%,出水COD_(cr)小于50mg/1,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类排放标准。管锥形填料生物床后续缺氧反应池形成好氧/缺氧 工艺以提高脱氮效果,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5.5h条件下,脱氮率为60%。
(4)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在温度低于10℃、pH值低于5、铬离子浓度高于10mg/1等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可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和水量、水质变化大的有机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处理。
(5)进行了有机物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研究,根据试验结果,管锥形填料生物床的有机物降解反应动力学关系及相关参数如下:
|
|
|
|
1 |
王峰珍;;加压H_2还原沉析钴的动力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2 |
王彰九;成志远;;用热导式量热计研究溶液反应动力学[J];化学通报;1986年03期 |
3 |
刘有成,高忠理;氮氧自由基研究——谷胱甘肽与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在碱性水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与机理[J];科学通报;1987年19期 |
4 |
朱顺根;;四氟乙烯热解制六氟丙烯的反应动力学[J];有机氟工业;1987年01期 |
5 |
田雅珍,张明嘉,燕果,李建丰,吴祖望;~1H-NMR法进行α,β-二溴丙酰胺型染料溴化氢消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波谱学杂志;1988年02期 |
6 |
傅文阁;李佐虎;;谷氨酸发酵动力学模型初探[J];过程工程学报;1988年02期 |
7 |
杨伯伦,杨三八,姚瑞清,郝妙莉,杨高文;乙醇与叔丁醇合成乙基叔丁基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8 |
赵敏,周翔;棉织物聚合-交联体系的酯化反应动力学[J];印染助剂;2005年01期 |
9 |
杨俊香,兰叶青;硫化物还原Cr(VI)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文庆珍,牛万红,朱金华;TDI封端聚醚预聚物与胺类固化剂固化反应的研究[J];聚氨酯工业;2005年02期 |
11 |
蒲守智,游秀丽,徐景坤,申亮,肖强,王丽华,刘刚;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J];精细化工;2005年07期 |
12 |
张贺,黄志明,张照龙,陈坚,祝雪山;等规聚丙烯水相悬浮氯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王强;沈本贤;凌昊;贺产鸿;李坤;;正十六烷加氢的异构反应动力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
14 |
刘继泉;秦娟妮;;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动力学研究[J];河南化工;2006年08期 |
15 |
李俊波;向丽;何寿林;程健;;水溶剂红花油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Ⅱ)反应动力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7期 |
16 |
瞿启云;许戈文;周海峰;饶喜梅;鲍俊杰;;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胶粘剂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反应动力学[J];安徽化工;2006年06期 |
17 |
程华农;孙昌青;孙杰;岳金彩;郑世清;;乙醇胺反应影响条件的模拟优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8 |
艾军;郭治;李克健;;神东煤富惰质组加氢液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8年02期 |
19 |
代松涛;许慎启;于广锁;;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方法进展[J];煤炭转化;2008年03期 |
20 |
李吉蓉;黄剑锋;曹丽云;吴建鹏;贺海燕;;声化学法合成ZnS纳米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