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市供水系统水质安全性与余氯控制的研究

王旭冕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城市供水管网水质与人体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饮用水水质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水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水质安全性包括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氯消毒是确保水质生物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加氯后水中会产生致癌的消毒副产物,降低了水的化学安全性。所以,研究余氯、消毒副产物及生物稳定性,对提高供水系统的水质安全性至关重要。 以西安市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近年来的水质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对供水系统进行了分区,以分析水质的变化;建立了方差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和极大不相关分析的三步筛选法筛选指标,剔除了对聚类分析产生干扰的指标,改善了聚类分析效果。 在水质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了供水系统消毒副产物DBPs和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安市供水系统的消毒副产物均低于国家现行水质标准的限值,但生物稳定性较差,供水系统需要通过足够的余氯浓度来确保水质安全性。此外,综合分析BDOC在水处理工艺、管网及静态实验中的变化,根据其变化机理,提出BDOC在整个供水系统中的变化分为8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根据余氯静态实验结果,提出余氯衰减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一阶段型和两阶段型,两阶段型又可以根据两阶段的衰减速率大小分为先快后慢型和先慢后快型,且两阶段型余氯衰减的分割时间不是固定值,它与初始浓度及总有机碳等因素有关。 通过理论推导证明,按照节点流量折算方法进行管网简化后,其水力计算的水流时间与实际水流时间不符,建议在管网系统水质动态模拟中要引进水流时间折算系数。 从余氯衰减成因的角度,提出将供水系统余氯动态衰减模型分解为余氯初始浓度和水体衰减因子、传质因子、腐蚀因子、扩散因子、脱附因子乘积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对余氯衰减机理的理解和衰减模型的求解。 在压力、余氯连续监测实验和水流跟踪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并验证了曲江水厂西向供水管线的余氯动态衰减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曲江水厂出厂水最低余氯浓度的预测,以便水厂合理加氯,其表达式为: c_0=(0.1408Turb+0.1011)e~(0.1668t)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金燕,金芬,金晓辉,胡建英,何文杰,韩宏大;北方某城市饮用水处理中卤乙酸浓度水平的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8期
2 王旭冕;黄廷林;刘勇;邸尚志;;BDOC在供水系统中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9期
3 梁艳;;浅谈铁路给水中的消毒方式选择[J];铁道建筑技术;2010年S2期
4 郑致远;许健宁;;如何控制水质处理中三氯甲烷的生成[J];净水技术;2007年01期
5 黄廷林;张晋珠;邸尚志;阎晓芸;周军;曹乐卫;;水厂水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变化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7年08期
6 叶必雄;王五一;杨林生;王小龙;魏建荣;;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7 陈超;张晓健;何文杰;朱玲侠;韩宏大;王恩福;李文华;刘静;;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季节变化研究[J];给水排水;2006年07期
8 刘波;孙超;崔燕;;济南市供水消毒副产物的变化研究[J];供水技术;2009年05期
9 陈惠玲;;城市供水系统对水质的影响及控制技术[J];广东科技;2010年10期
10 李述茂;吴德礼;;液氯和次氯酸钠对饮用水消毒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2期
11 张晓健!100084,李爽!100084;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卤乙酸[J];给水排水;2000年08期
12 郭强;;二氧化氯消毒机理及其消毒副产物的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2期
13 邱立平;张立昕;于衍真;;二氧化氯消毒剂对氯仿形成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4 黄廷林;于蕾;邸尚志;王娟珍;;西安市自来水中铁锰来源的分析[J];供水技术;2007年01期
15 孙建伟;高敏江;;饮用水氯消毒副产物安全控制的研究现状[J];供水技术;2009年03期
16 梁敏;;生活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水利;2010年04期
17 沈开源;徐斌;夏圣骥;高乃云;李大鹏;田富箱;;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卤代腈(氰)的生成特性与控制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10期
18 伍海辉;高乃云;乐林生;;黄浦江水用化合氯消毒生成DBPs的规律及数学模型研究[J];净水技术;2008年02期
19 付军;滕曼;肖华;;不同管材对氯胺消毒副产物生成与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9期
20 刘渊芳;尹世平;李柏敏;;次氯酸钠与二氧化氯联用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孝弟;;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探讨[A];饮水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雷晓云;陈惠源;;集约型灌溉农业区供水系统优化调度技术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吕雅洁;林义华;;哈尔滨市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风险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高新;黄鸿;余永春;;智能预测控制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1年
5 李美轩;;威龙电站供水系统的技术改造[A];2007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绍谦;杨贵强;;FPSO舷侧深井泵替代机舱海底门供水系统研究[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周妙玲;张崇;;变频调速在铁路沿线给水站应用的探讨[A];中国铁道学会环保委员会给水排水专刊[C];2004年
8 刘晟;;变频器的常见故障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礼奎;;生产矿井井下供水系统的改造[A];赣闽皖苏湘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际康;方建新;邓诗军;;水电厂厂区供水系统综合利用[A];全国水电厂技术改造学习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涛;供水系统加氯模式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卢金锁;地表水厂原水水质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左金龙;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克峰;济南玉清供水系统藻污染及二氧化氯除藻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王国江;人机情感交互的方法与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6 庞晓露;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7 林恒;大型转炉炉体汽雾冷却机理及功效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2年
8 解迎刚;基于人工心理的智能化E-Learning系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玉洁;基于人工心理的情感建模及人工情感交互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10 朱佳宁;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冕;城市供水系统水质安全性与余氯控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张晋珠;西安市供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变化及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吴维;城市供水系统中卤乙酸检测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于蕾;西安市饮用水铁、锰来源分析及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子秋;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在不同工艺中的变化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肖洁雯;三种消毒剂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何洪威;珠江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及消毒副产物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梁艳红;珠江广东段水质的变化趋势和消毒副产物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方伟;城市供水系统水质化学稳定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朱立忠;河源市供水系统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红 记者 胥茜;论文无创新 一票能否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王握文周珞晶 吴丹;1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启示[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欧阳春艳;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揭晓[N];长江日报;2005年
4 记者  张宝敏;天津科技大学“大家庭”关爱贫困学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成智;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腾飞[N];海南日报;2007年
6 本报特约通讯员  汤宏;播撒创新的种子[N];解放军报;2006年
7 吴静;学为人师 求新务实[N];青岛日报;2006年
8 刘悦平 刘小英;团队精神让矿山走出停水困境[N];中国黄金报;2007年
9 陈雪松陈晓玲 记者 胡毅;规范校园饮食制度 健全食品质量安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10 学位办;研究生院奖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