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古塔浸水纠偏全过程模拟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
【摘要】:
砖石古塔作为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保存至今的砖石古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纠偏和加固。本文结合黄土地基的特点,就黄土地区砖石古塔的倾斜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陕西合阳大象寺塔进行了纠偏全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将计算结果与土工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结合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及其湿陷变形计算方法,对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各因素如有微结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
(2)结合室内压缩试验,研究了黄土地区注水纠偏中土的压缩变形量与含水量的关系。依据压缩变形量与含水量关系曲线中的不敏感区、敏感区和消减区三个阶段的特征,探讨了模拟纠偏分析中出现的不倾、突倾和反倾现象。
(3)对砖石古塔倾斜的机理和不同纠偏技术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掏土法和注水法纠偏砖石古塔十分有效。
(4)结合砖石古塔倾斜的机理,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砖石古塔浸水法纠偏的机理进行研究,依据浸水纠偏时地基沉降的四个阶段,建立了纠偏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陕西合阳大象寺塔的纠偏进行全过程模拟,计算结果和依据实验室制备的原状黄土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
|
|
|
1 |
袁建力,李胜才,刘大奇,陆启玉;砖石古塔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2 |
袁建力,李胜才,陆启玉,刘大奇;砖石古塔动力特性建模方法的研究[J];工程抗震;1998年01期 |
3 |
李德虎,魏琏;砖石古塔的历史震害与抗震机制[J];建筑科学;1990年01期 |
4 |
李德虎;何江;;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90年03期 |
5 |
沈朝勇,黄襄云,陈建秋,任珉,温健婷,罗强;一古代砖塔的测试与抗震性能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1期 |
6 |
李德虎,何江;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4期 |
7 |
魏俊亚;张东平;;砖石古塔动力特性初探[J];山西建筑;2007年20期 |
8 |
魏俊亚;张东平;;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5期 |
9 |
蔡辉腾;李云珠;郑师春;;基于脉动试验的砖石古塔抗震能力评估方法[J];华南地震;2008年04期 |
10 |
侯俊锋;苏三庆;王社良;;某砖石古塔动力特性测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
11 |
姚谦峰;卢俊龙;张荫;;砖石古塔抗震加固对策探讨[J];工业建筑;2007年09期 |
12 |
龚复军;;砖石古塔纠偏技术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1期 |
13 |
郑天天;李萌;雷克;;砖石古塔震害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探讨[J];重庆建筑;2010年03期 |
14 |
卢俊龙;张荫;姚谦峰;;砖石古塔纠偏工程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12期 |
15 |
卢俊龙;刘伯权;张荫;何斌;袁春燕;;西安小雁塔动态特性计算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
16 |
周雪峰;刘玲华;王万通;;西安兴教寺塔抗震性能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7 |
卢俊龙;何斌;刘伯权;田鹏刚;;砖石古塔纠偏过程的数值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
18 |
姚谦峰;卢俊龙;张荫;陈平;;“成孔-软化”法在砖石古塔纠偏工程中的应用与数值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9 |
田洲;;弹性模量对砖石古塔抗震性能的影响[J];科学之友;2010年03期 |
20 |
蔡辉腾;郑师春;赵志伟;张颖;;结合历史大震的反演探讨砖石古塔的抗震变形能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