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钢转炉溅渣护炉工艺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在现场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对陕西龙门钢铁集团公司炼钢厂4#转炉炉龄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炉渣成分变化与工艺性能的实验室研究,着重研究了TFe、MgO对炉渣熔化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溅渣护炉的机理,得出了影响龙钢溅渣护炉效果的主要原因及延长炉龄的优化工艺。
对龙钢转炉溅渣护炉工艺研究得出:(1)影响龙钢转炉炉龄的主要因素是高炉铁水成分波动大,影响了溅渣效果;渣中MgO含量低,FeO含量高;溅渣护炉操作工艺不规范,工艺参数不尽合理,特别是枪位、留渣量等;(2)龙钢50t顶吹转炉的最优化工艺参数为:氮气压力在0.9-1.1MPa,流量为9000-11000m~3;枪位控制在1200mm,当出现炉底上涨时,枪位下调到900mm;溅渣时间平均控制在2.5min;合理留渣量为2.5-3.5t,即吨钢留渣量为60-80 kg。
在优化了的溅渣护炉工艺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龙钢转炉终渣的研究,得出了龙钢转炉溅渣护炉最优化工艺,解决了由于补炉及非计划维护转炉而造成的作业率低及生产不能稳定等问题。目前,龙钢转炉炉龄已经达到15000炉,转炉作业率达到87%,提高了龙钢转炉技术水品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对转炉选择性溅渣护炉进行初步研究得出:(1)氧枪位置LP2比LP1更适合溅渣;(2)从LP2堵一个喷嘴进一步改善了转炉内衬的溅渣率。在低氧枪距离(0.16-0.18m)时,在装料侧和耳轴区溅渣率增加了,而在渣孔一边降低了;(3)如果氧枪高度是唯一的变量,当在耳轴和装料侧的溅渣是理想的,那么,在渣孔侧溅渣是难以避免的。
|
|
|
|
1 |
何静莲;浅谈溅渣护炉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J];鞍钢技术;2000年05期 |
2 |
刘江伟,肖明光,雷洪;八钢溅渣护炉工艺的实践应用[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祝新发,陈嘉颖,耿淑华;音平控渣技术在溅渣护炉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4 |
;唐钢一炼钢厂溅渣护炉技术获重大突破[J];酒钢科技;2005年03期 |
5 |
张槐;;提高溅渣护炉效果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冶金;2006年02期 |
6 |
朱新华;冯聚和;李玲珍;;溅渣护炉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7 |
杜俊;;溅渣护炉技术在梅钢的应用[J];苏盐科技;2008年02期 |
8 |
霍昌军;;溅渣护炉工艺分析[J];现代冶金;2009年04期 |
9 |
杨文远,郑丛杰,苏天森,刘润藻;我国溅渣护炉技术开发的进展[J];炼钢;1997年05期 |
10 |
施峥嵘,袁念祥;溅渣护炉工艺中阀门的选用[J];炼钢;1998年04期 |
11 |
王建新;溅渣护炉工艺对八钢生产节奏影响的预测[J];甘肃冶金;1998年03期 |
12 |
史作询;氮气溅渣护炉技术简介[J];能源工程;1999年01期 |
13 |
邹冰梅,于学斌,颜克权;国外溅渣护炉技术简介[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4 |
王书桓,李福民,王硕明,吴胜文,金山同;基于分熔理论的溅渣护炉炉渣调整技术[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5 |
蒋宏,李春雷,张怀军,辛广胜;高碳镁球在溅渣护炉工艺中的应用[J];包钢科技;2001年S1期 |
16 |
朱英雄;转炉溅渣护炉技术(一)[J];炼钢;2003年01期 |
17 |
杜书波,陶传俊,孙庆,李作鑫,崔文峰;溅渣护炉工艺探讨[J];山东冶金;2003年S2期 |
18 |
徐培江,王冰民,崔庆成,董光欣;溅渣护炉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J];冶金丛刊;2004年04期 |
19 |
吴军,方媛,徐斌;合钢转炉溅渣护炉工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0 |
张旭;;关于一炼钢溅渣护炉项目的论证和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