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烯苯/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作为新的共混方法,在新型聚合物材料研制领域备受人们关注,已广泛用于工程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改性。
本实验以工业D101白球为第一网络,按一定比例配制的苯乙烯(St),二乙烯苯(DVB),甲苯(TOL)及1.0%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混合溶液为第二网络,用该混合溶液充分溶胀D101白球,抽滤干净,再按常规悬浮聚合方法使在第一网络内部的混合溶液悬浮共聚,得到二乙烯苯(DVB)/苯乙烯(St)大孔型互穿聚合物网络(DVB/St IPN)。
以氮气吸附仪测定了树脂孔结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1)IPN13~16试样的比表面积远高于IPN1~4试样的比表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第二网络中DVB的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网络中DVB用量越大,相应的IPN试样的比表面积也就越大;第二网络交联度大的IPN试样比表面积也较大。(2)在第二网络交联度、单体/TOL相同的条件下,IPN试样的比表面积随着第一网络吸收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3)在第一网络吸收量及单体/TOL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第二网络交联度的增大,IPN孔容逐渐变大。
以化学方法测定了合成树脂对苯酚的动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在TOL/单体=2/1、饱和互贯时,随着第二网络交联度的提高,IPN试样的吸酚量增长趋势十分显著。而在第一网络不饱和互贯时,第二网络交联度的变化对IPN吸酚量的影响不再显著。另外,在TOL/单体=4/1、饱和互贯时,IPN的吸酚量却没有类似现象的发生。这说明第二网络交联度并不是影响IPN试样吸酚量变化的唯一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溶胀因素和第一网络吸收量等因素。(2)在第二网络交联度及其TOL/单体=4/1固定时,随着第一网络吸收量的增大,IPN试样的吸酚量先减少后增大。在第二网络交联度固定、第二网络TOL/单体=2/1时,随着第一网络吸收量的增大,IPN样品的吸酚量逐渐增大。
|
|
|
|
1 |
李文安;;氰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探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6期 |
2 |
赵敏;;氢化丁腈橡胶/聚丙烯酸烷基酯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12期 |
3 |
;《胶体与聚合物》2007年总目录目次[J];胶体与聚合物;2007年04期 |
4 |
徐僖;郝明;;聚酰亚胺/硅橡胶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和流变行为[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9年03期 |
5 |
钟发春,傅依备,高学敏;PU/EP/PPGDA三元IPN弹性体的结构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1年05期 |
6 |
马伟;;聚氨酯/乙烯基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J];弹性体;2008年01期 |
7 |
张治平;张泽朋;翁建乐;;聚合物阻尼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7期 |
8 |
王源升,郑淑贞,姚树人;聚醚氨酯/环氧树脂(PU/EP)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3期 |
9 |
贾德民,陈林,王孟钟;聚丁二烯型聚氨酯/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力学性能[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03期 |
10 |
耿奎士,董然;我国 IPN 材料的研究现状[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4年01期 |
11 |
傅敏,吴四维,黄家卿;含高氯酸锂的IPN固体电解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9年01期 |
12 |
李永清;朱锡;石勇;晏欣;;高阻尼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分子设计[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9期 |
13 |
姚树人;王源升;尹玉岭;;一种新型的粘弹性振动阻尼材料——互穿聚合物网络(IPN)[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14 |
宋雪晶;罗运军;柴春鹏;;超支化聚酯/端羟基聚丁二烯型聚氨酯互穿网络的固化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9期 |
15 |
闫超;王汝敏;程雷;党婧;;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9年10期 |
16 |
D.Klempner;田中牛;;减振用互穿聚合物网络[J];橡胶参考资料;1987年01期 |
17 |
王静媛,李玉玮,李跃先,汤心颐;聚醚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相容性的研究[J];塑料工业;1991年01期 |
18 |
高南,于志钢,俞剑峰;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离子聚合体型互穿聚合物网络生成动力学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3年05期 |
19 |
万勇军,李俊丽,谢美丽,欧阳庆,顾宜,刘小平,陆雯,王建华;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业;1998年06期 |
20 |
张玲,韦亚兵;环氧树脂胶粘剂的丙烯酸丁酯增韧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