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卸荷条件下岩体宏细观破坏机理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资源开发和铁路交通的发展,遇到了大量的岩体高边坡、地下隧洞等工程开挖问题,其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稳定性等都直接依赖于岩体的强度、变形及破坏等特性。地下工程开挖是一个复杂的加、卸荷过程,而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特征、本构方程等都与加荷条件下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用现行加荷岩体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地下工程的围岩破坏机理是不完全正确的。本文采用与隧洞真实开挖路径相一致的试验与模拟方法,从宏观和细观角度研究加、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及破坏机理,探讨卸荷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岩爆发生机理,为认识与把握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岩体失稳破裂机理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通过系统的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完整岩样加、卸荷试验,研究了不同卸荷速度下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强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荷阶段轴向应变起主导作用,卸荷阶段环向应变起主导作用;卸围压过程中,弹性模量与围压呈非线性关系降低,泊松比与围压呈非线性关系增加;在相同的初始高围压下,轴向应变的回弹值和环向应变的突跳值会随着卸荷速度的提高而增加,而在相同的初始低围压下却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岩样破坏特征分为:主剪切、共轭剪切、劈裂加剪切三种,并且与卸荷初始的围压值与卸荷速度密切相关;卸荷条件下岩样粘聚力c是降低的,内摩擦角φ是提高的;基于试验认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卸荷特征的岩石本构模型,模型结果和试验曲线吻合较好。
(2)通过对含天然节理岩样加、卸荷试验研究,揭示了加、卸荷条件下含天然节理岩样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强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天然节理岩样加、卸荷条件下的破坏形式分为两种,穿切节理面破坏和沿节理面破坏,穿切节理面破坏岩样的变形及强度参数特点与完整岩样的变形及强度参数特点相同;对加荷而言,夹角小于40°的岩样为穿切节理面破坏,夹角大于40°的岩样为沿节理面破坏;对卸荷而言,夹角小于35°的岩样为沿节理面破坏,夹角大于35°的岩样破坏规律不明显;在相同的加、卸荷条件下,沿节理面破坏岩样的强度明显低于穿切节理面破坏岩样的强度;卸荷破坏中,沿节理面破坏岩样卸荷开始后轴向应变出现加速发展趋势,弹性模量降低,泊松比增加。
(3)基于大量室内试验,利用离散元程序PFC~(2D),通过FISH语言编程,实现了加、卸条件下完整岩样和含节理岩样破坏过程的细观数值模拟,研究了加、卸条件下岩样破坏过程中裂纹的产生、扩展与贯通过程。结果表明:完整岩样加、卸荷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线弹性阶段、裂纹产生并扩展阶段、裂纹定向扩展阶段、裂纹沿剪切带贯通阶段;含节理岩样加、卸荷破坏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线弹性阶段、裂纹产生并沿节理方向扩展阶段、裂纹沿节理面贯通阶段;与完整岩样相比,在相同的应力路径下,含节理岩样破坏的计算时间缩短,峰值强度降低,峰值应变增大,说明节理岩体更容易发生破坏;与加荷相比,同种岩样的卸荷破坏计算时间更短,峰值强度更低,峰值应变减小,说明卸荷容易导致岩体发生突发性脆性破坏;
(4)分别采用解析法和二分法改进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考虑开挖卸荷的隧洞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提出隧洞安全系数的概念。解析法基于卸荷岩石本构模型,推导了围岩软化区、硬化区、弹性区及衬砌内任一点的应力和位移解析公式;利用二分法改进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不考虑开挖卸荷和考虑开挖卸荷的围岩稳定性分析计算,可以确定隧洞的破坏面和安全系数,评价隧洞的稳定性;不考虑开挖卸荷的安全系数比考虑开挖卸荷的安全系数要高,不考虑开挖卸荷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在实际工程中是偏于不安全的。
(5)采用卸荷三轴试验的方法来探讨岩爆问题,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岩爆进行研究。基于卸荷试验应力-应变曲线,按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两体系统的平衡方程,建立了两体系统动力失稳问题的折迭突变模型,给出了岩体动力失稳问题的一般方程,得到了系统失稳前后的变形突跳值和系统能量释放的一般表达式;探讨性地提出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考虑开挖卸荷和考虑开挖卸荷的不同形状的隧洞岩爆级别,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的岩爆级别比应力强度比岩爆判据的岩爆级别低一级,不考虑开挖卸荷的岩爆级别比考虑开挖卸荷的岩爆级别低一级,考虑开挖卸荷的有限元计算更能反映实际隧洞围岩的应力分布,更能揭示岩爆的烈度、深度及宽度。
|
|
|
|
1 |
张弭;;试论矿山岩体边坡地下水赋存模式[J];工程勘察;1989年02期 |
2 |
魏星,虎旭林,郑璐石;岩体边坡稳定性的灰色系统类比预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3 |
陈记;;降雨渗流情况下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0年Z1期 |
4 |
朱立新;康景文;赵翔;;张家界黄石寨索道中间支架点岩石边坡设计与治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
5 |
刘文方;隋严春;周菊芳;李红梅;;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的突变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
6 |
沈振中;姜媛媛;王金男;;非稳定渗流作用的岩体边坡稳定非连续变形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7 |
向强;徐金明;张建民;;计算岩体边坡安全系数的程序实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何容;何伟;李亚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识别研究[J];铁道建筑;2009年02期 |
9 |
王怀峰;韦灼彬;黄静;;洞口岩体边坡客土喷播技术优化设计[J];科技传播;2010年19期 |
10 |
杨志勇;丁宝贵;张蕊蕊;王长龙;;钢筋网锚喷技术在岩体边坡加固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1期 |
11 |
徐金明;刘斌;孙昆仑;;岩体边坡中流体包裹体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J];岩石学报;2007年09期 |
12 |
赵冰华;贾彩虹;宗兰;;基于DDA的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应用研究[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
13 |
刘大安,袁宝远,刘小佳,岳远明;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数据运筹技术[J];自然灾害学报;2000年01期 |
14 |
刘大安,刘英,罗华阳,唐纯华;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硬件系统若干技术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15 |
刘大安,杨志法,楼向东,袁宝远,王敬;地质工程自动监测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
16 |
汤平;李刚;徐卫军;;水及开挖卸荷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
17 |
刘造保;徐卫亚;张开普;刘康;;基于改进指数平滑法的岩体边坡变形预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8 |
吴旭君;水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3期 |
19 |
刘云鹏;黄润秋;邓辉;;反倾板裂岩体边坡振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20 |
张卓;练继建;杨晓慧;;不同降雨强度下岩体边坡的渗流场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