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人工水面水质污染及控制研究
【摘要】:
近些年来采用拦河闸(坝)等形式在河流断面处拦截河水,建造城市河道人工水面,改善区域水环境,在我国北方许多城市较为流行。城市河道人工水面属于缓流、浅水型的城市景观水体,水位受人工调节,水质受来水水源、外来污染源、河道自身环境和条件变化、以及换水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水面内的流速场及污染物变化规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或者城市湖泊。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河道人工水面的水质污染及控制研究,对保障人工水面的水域功能和城市水生态系统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宝鸡市金渭湖为研究对象,对雨水径流、合流制管道溢流及水体自身等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以探明其对金渭湖水质变化的影响;通过对金渭湖水质长期监测,利用单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建立主要污染指标的水质模型,以实现对特定时段金渭湖水质的预测,从而为污染源的控制提供依据;针对主要污染源(雨水径流和部分合流制管道溢流)进行污染控制研究,建成了以沙渗滤为主的“岸边渗滤系统”,为城市河道人工水面水质保障提供了示范和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现场取样分析,探明了宝鸡市区雨水径流和合流制管道溢流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浓度迅速增加然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直至径流结束。
雨水径流中的SS、COD、NH_3-N和T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989-126mg/L、854-100mg/L、3.89-0.63mg/L和0.96-0.37mg/L;水中溶解态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比例较小,悬浮物是引起COD较高的主要原因。不经任何处理的雨水径流的直接排入是造成金渭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应针对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特征,提出合理的污染源控制对策。
合流制管道溢流中SS、COD、NH_3-N和T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352-154.5mg/L、1930-210 mg/L、57.6-9.4 mg/L和8.66-1.7 mg/L;COD和S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8791;NH_3-N和TP主要来源于合流制管道中城市污水的污染,雨水径流对氨氮和磷的贡献不显著。
2、针对金渭湖水绵连年爆发的现象,进行了底泥和水体氮磷污染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水绵过度生长的成因。结果表明,底泥中TP和TN含量分别为0.35-0.78mg/g和0.11-1.17mg/g,主要来源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沉积,为水绵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变化与水绵的生长呈现高度的吻合。研究探明了金渭湖中的磷营养物质在“水体→水绵→底泥→水体”的闭路循环中不断迁移转化是湖内水绵复发的根本原因,同时,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及适中的水位也是导致水绵过度繁殖的重要因素。
3、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值作为评价标准,选取pH值、DO、高锰酸盐指数、NH_3-N、TP、TN作为评价因子,分别利用单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的水质在Ⅳ类到劣Ⅴ类之间变化,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及总氮。
4、根据金渭湖属河道型水体的特点,建立了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的水质模型分别为:C=C_0 exp(-0.0086·t)、N=N_0 exp(-0.0067·t)和P=P_0 exp(-0.0269·t)。模型可较为准确地对金渭湖水质进行预测,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预测误差在15%以内,符合模型模拟的精度要求,可用于实际水质模拟与预测。雨水径流对金渭湖水质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当雨水径流水质指标中COD浓度低于50mg/L、氨氮浓度低于2 mg/L时,可保证金渭湖主要功能区水质达标。
5、结合当地降雨量和雨水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雨水集蓄和处理系统联动的运行模式,当累计降雨量超过30mm时,雨水泵站集蓄了雨水径流和部分合流制管道溢流污水,经渗滤池处理后排入金渭湖。试验结果表明,以沙渗滤为主的“岸边渗滤系统”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出水SS和COD浓度均小于50mg/L,去除率达80%。渗滤池对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与水中污染物的构成特征有关。因此,把雨水排水系统、集蓄系统及渗滤处理系统连为有机整体,是解决城市雨水径流对人工水面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
|
|
|
|
1 |
李进;数学模型在辽宁细河引水工程对水质影响预测中的应用[J];水电站设计;2003年02期 |
2 |
朱华康;南水北调东线(黄河以南段)水质预测[J];水资源保护;1992年04期 |
3 |
郑曼英,李丽桃,邢益和,雷泽辉;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特性及其控制[J];环境卫生工程;1997年02期 |
4 |
喻晓,张甲耀,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
5 |
向速林;遵义市海龙坝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的G IS系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
6 |
高扬,闫冰;纸浆漂白废水的污染及其防治途径[J];纸和造纸;2000年04期 |
7 |
岳战林;蒋平安;;石油类污染物的特性及环境行为[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
8 |
黄儒钦;林联泉;;氧化塘水质预测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1990年03期 |
9 |
姚炎明,蒋国俊,沈学优,李棕华;有限单元法及其在河流污染计算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年06期 |
10 |
程万里;郝伏勤;;季节性自回归模型在黄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
11 |
李福勤;王宏伟;杨久坡;赵美英;王锦;陈靖;;反渗透膜微生物污染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2期 |
12 |
高洋;李伟中;麦恩健;黄冬梅;;水质现状评价方法的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
13 |
邓白罗,孟范平,李桂芳,雷小军;株洲市港水污染特征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4 |
李科林,王平;浏阳河浏阳市段水质评价与治理建议[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5 |
赵玉华,傅金祥,孙凤海;白石水库水源水质动态模拟预测研究[J];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
16 |
王海云,冯裕钊,张晓清,赵宏伟;一种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7 |
汪立祥,张慧冲,方建新;黟县宏村水系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J];生物学杂志;2005年03期 |
18 |
王洪鑫;伊通河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J];吉林水利;2005年07期 |
19 |
田丽荣;铁岭市地下水水质评价及防污措施[J];东北水利水电;2005年09期 |
20 |
赵剑;;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法在地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