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
【摘要】: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世界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和抗震性能对保护和开发我国古建筑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抬梁式殿堂型木构建筑为例,通过构件拟静力试验和模型振动台试验,对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力学特性、工作机制和耗能机理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单铺作、两铺作协同工作、四铺作协同工作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可以看出铺作层主要以滑移变形为主。而摩擦滑移具有耗能隔震作用,这是古建筑木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原因。铺作层的滞回曲线呈平行四边型。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滞回面积饱满,说明铺作层具有良好的耗能作用。铺作层的力学模型属于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根据试验得出的恢复力模型反应了铺作层的恢复力特性及刚度变化规律,适应于同类木结构的静力传递和结构动力分析计算研究。
通过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直榫和燕尾榫木构架模型及碳纤维布(CFRP)加固燕尾榫节点木构架模型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得到了透榫节点、燕尾榫节点及CFRP加固燕尾榫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节点半刚性连接特性和刚度退化规律及恢复力模型。木构架具有非常好的变形能力,透榫的连接强度和节点刚度比燕尾榫的大。破坏的燕尾榫节点经CFRP加固后的构架刚度比未加固燕尾榫构架大,但强度较未加固燕尾榫构架小。
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古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心间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选用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作为输入地震动。测量了不同波形、不同地震激励作用下台面、柱脚、柱头、顶层木梁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对模型的破坏形态、自振周期、阻尼比、动力响应、能量耗散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强而增大。自振周期T在0.48-0.67s之间,阻尼比ξ在2.9%-4.6%之间。模型的动力放大系数小于1,且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强而减小。铺作层、柱础层都是通过摩擦滑移来耗能。柱架榫卯节点的耗能能力最强,在模型的耗能、减震中起着主要作用。
对宋代殿堂式木构建筑心间缩尺模型已残损的燕尾榫节点用碳纤维布(CFRP)进行加固,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选用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作为输入地震动。采用多点多指标同步测量了柱脚、柱头、顶面的地震响应。对CFRP加固模型的破坏形态、动力特性、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CFRP加固模型的自振周期T的变化范围为0.53-0.67s之间,阻尼比ξ的变化范围为2.8%-4.6%之间,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加而增加;加固模型的动力放大系数β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加而减小,中震后β值小于1;CFRP加固模型的铺作层、柱础层都是通过摩擦滑移来耗能,CFRP加固节点柱架层的耗能能力最强,在模型整体的耗能、减震中起着主要作用。
|
|
|
|
1 |
周云,徐彤;耗能减震技术的回顾与前瞻[J];力学与实践;2000年05期 |
2 |
刘元志;;粘弹性阻尼器在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
3 |
刘瑞;李玉顺;;极低屈服点钢材在耗能减震控制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2期 |
4 |
褚洪民;钱洪涛;邓雪松;周云;;应用防屈曲耗能支撑进行抗震加固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
5 |
黄国良;;防屈曲耗能支撑在某石化塔架项目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年19期 |
6 |
周云,徐彤,周福霖;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
7 |
赵鸿铁;张海彦;薛建阳;隋龑;吴磊;;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刚度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8 |
穆媛媛;刘天时;;基于ANSYS的木构节点有限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
9 |
周云,周福霖;耗能减震体系的能量设计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4期 |
10 |
魏文晖,王雪亮,卢哲安;设置斜撑粘弹性阻尼器框架结构空间协同工作分析方法的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
11 |
李戎,陈洪斌;设置粘弹性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动力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
12 |
张鑫;成亮;马明;;粘弹性阻尼器在异型拱桥中的减震控制[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01期 |
13 |
杨波;崔思广;;一种新型的钢结构减震体系[J];山西建筑;2010年08期 |
14 |
;中高层建筑减震耗能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1997年11期 |
15 |
徐彤,周云,李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在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0年10期 |
16 |
邓宗才;刘春国;;剪刀型SMA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
17 |
魏文晖,李秀;粘弹性阻尼器在砌体结构加层的控制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
18 |
闫维明;刘猛;李振宝;张春科;苏亮;;新型铅剪切阻尼器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19 |
闫维明;王瑾;张向东;苏亮;王维凝;;某高层剪力墙住宅结构减震分析与设计[J];建筑结构;2011年01期 |
20 |
魏文晖,瞿伟廉;设置FVD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控制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