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离子印迹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
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是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相比较于传统工艺,将分子印迹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制备对目标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识别作用的金属离子印迹膜,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本文针对含银废液中银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问题,以银离子为模板剂、壳聚糖(CTS)和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物(CTS/PVA)为功能膜材料,在水相中分别制备了银离子印迹壳聚糖膜Ag(Ⅰ)-ⅡM1和银离子印迹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Ag(Ⅰ)-ⅡM2。实验考察了两种膜对Ag(Ⅰ)的吸附性能以及印迹离子用量、洗脱剂、吸附时间、Ag(Ⅰ)初始浓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银离子印迹膜吸附容量的影响,利用FT-IR和UV对Ag(Ⅰ)和活性基团之间的结合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借助SEM和AFM对膜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还考察了膜的理化性能、选择性吸附能力和循环使用性能等等。
研究结果表明,在Ag(Ⅰ)-ⅡM1和Ag(Ⅰ)-ⅡM2中,CTS和PVA中的N、O原子有进入Ag(Ⅰ)最外层空轨道的可能性,双方以金属配键相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配合物Ag(Ⅰ)-ⅡM1和Ag(Ⅰ)-ⅡM2对Ag(Ⅰ)的吸附容量均随吸附时间和Ag(Ⅰ)初始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前者饱和吸附容量Qm为14.02mmol·g-1,后者饱和吸附容量Qm为22.21 mmol·g-1,相同吸附时间和Ag(Ⅰ)初始浓度下,饱和时前者吸附率X为57.94%,后者吸附率X为66.08%,因此经过共混改性,Ag(Ⅰ)-ⅡM1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具有较大吸附容量的Ag(Ⅰ)-ⅡM2的最佳条件,当F(CTS)/V(PVA)=4 mL/6 mL, V(AgNO3)=1.2 mL, V(交联剂)=0.8 mL, w(NaOH)=1.0%时,吸附容量Q可达21.41 mmol·g-1;控制温度为70℃、时间为30 min进行热处理,得到的Ag(Ⅰ)-ⅡM2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吸附容量;采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进行碱处理可以使膜材料完整脱除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机械强度,同时该过程不影响Ag(Ⅰ)和功能单体间的结合;以Na2S2O3为洗脱剂洗脱4个小时,通过直接、间接评价,Ag(Ⅰ)的洗脱率可达70.83%;利用DSC检测得到Ag(Ⅰ)-ⅡM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77.85℃,热稳定性较CTS/PVA共混物有所下降,但几种高聚物间的共混相容性较好;由电镜可以明显观察到加入Ag(Ⅰ)之后膜表面呈现的凹凸不平的起伏形貌以及洗脱Ag(Ⅰ)之后留下的较为均匀、规则的孔隙。
Ag(Ⅰ)-ⅡM2的亲水性较强,含水率和溶胀度分别为164.03%和77.78%,有助于水体中Ag(Ⅰ)的富集分离;Ag(Ⅰ)-ⅡM2对Ag(Ⅰ)具有优先、特异、选择性地吸附和识别作用,能够在废液中含有干扰离子的情况下进行吸附分离,并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是一类良好的亲水性印迹材料。
|
|
|
|
1 |
李婷;钟宏;王帅;黄静;殷保稳;;聚酯基硫脲树脂PDTU-I对Ag(I)的吸附性能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8年03期 |
2 |
苏小丽;;海泡石为载体的无机抗菌剂的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1期 |
3 |
王光华;张宝述;董发勤;;斜发沸石中Ag~+-Na~+离子交换实验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6年04期 |
4 |
赵石楠;董学畅;吴立生;孙雯;;新型硫脲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对Ag(Ⅰ)吸附性能的研究[J];云南化工;2008年05期 |
5 |
亓俊霞;周方钦;李晶;栾杰;林品言;;三聚氰胺-甲醛-三乙烯四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痕量银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0年10期 |
6 |
薛晓明;李风亭;喻本宏;;功能化介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银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
7 |
涂椿滟;陈权;杨其武;徐建军;叶光斗;;多配位基螯合纤维对Ag~+的吸附性能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9年02期 |
8 |
宋永辉;梁工英;兰新哲;张秋利;周军;;锌离子对载银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J];有色金属;2009年04期 |
9 |
G.Khanna;王晓文;;纺织品的抗菌整理[J];国际纺织导报;2006年08期 |
10 |
;银纤维的特性[J];纺织装饰科技;2007年04期 |
11 |
贾庆明;陕绍云;蒋丽红;王亚明;;银离子对聚苯胺形貌和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1期 |
12 |
张利群;王晓辉;陆翌欣;王明海;肖政;;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锡基合金中痕量银[J];冶金分析;2011年04期 |
13 |
L. B. Sukla;许孙曲;;银离子对黄铜矿精矿生化浸出动力学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1993年02期 |
14 |
陈朗星,牛文成,何锡文,胡旭波,沈晔,赵志伟;杯芳烃银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J];分析化学;2000年07期 |
15 |
邱榕,范维澄;银离子络合物萃取DHA乙酯的络合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年03期 |
16 |
叶晓萍,马毅红,曾素霞;高价稀土氧化矿物中氯离子的测定[J];黄金;2005年02期 |
17 |
舒增年,武维芬,熊春华;大孔膦酸树脂吸附银的行为与机理[J];矿物学报;2005年02期 |
18 |
蔡柏龄,王平,余振平,张旭明;离子扩散型抗菌陶瓷中银离子的扩散(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5年10期 |
19 |
吴艳平;郑海金;卢维奇;;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盐水体系浮选分离银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5年06期 |
20 |
朱申敏;陈乐生;张获;何金山;西田博史;笹部茂;桶田岳见;守屋好文;大森英树;曹广益;;紫外光照下银离子除菌机理的研究[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