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展翅片管换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节能降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换热器在制冷、石油、化工等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内展翅片管换热器具有节能率高、体积小、使用成本低等优点。
本文以普通光管和四种不同波纹数的内展翅片管作为研究对象,对介质为空气的两种换热管内不同流速情况下的对流换热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数理模型。运用FLUENT有限容积分析软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分别采用层流、标准k ?ε湍流模型和可实现k-ε湍流模型进行计算。
针对不同流速采用不同的层流和湍流模型,模拟出四种不同波纹数的内展翅片管内流体的流场分布,得到内展翅片管的强化传热机理。重点分析不同流速对不同波纹数的内展翅片管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并与光管的换热特性进行对比,得出:在不同雷诺数条件下,内展翅片管和光管中的流体(空气)出口温度、壁面换热量、壁面努塞尔数、进出口压差和阻力系数变化曲线,证明了内展翅片管有较强的换热效果。
应用Webb热力性能指标,对内展翅片管和光管的综合换热性能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在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的条件下,在数值模拟的雷诺数范围内,Ⅰ~Ⅳ号内展翅片管的换热量分别为光管的1.55~3.57倍、2.78~4.43倍、3.23~5.25倍、3.51~5.68倍,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内展翅片管强化换热效果逐渐减弱。
将Ⅳ号内展翅片管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
|
|
|
1 |
刘建勇;李静;;翅片间距对新型翅片管换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冶金能源;2009年06期 |
2 |
赵艳云;周启瑾;;双向开槽型翅片热力性能的计算和研究[J];暖通空调;1987年05期 |
3 |
司子辉;张燕;康一亭;欧顺冰;;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与优化[J];化工进展;2010年S2期 |
4 |
任能;谷波;;平翅片传热与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制冷与空调;2006年04期 |
5 |
苏海林;陈叔平;孙李宁;李慧燕;张晓曦;王贵仁;王艳丽;;低温翅片管换热器结霜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07年05期 |
6 |
孟辉;晋欣桥;杜志敏;郭轶波;;开缝翅片管换热器换热和压降特性及其评价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7 |
薛进;张明智;张晓美;张汀;;LNG冷能在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10年10期 |
8 |
姜盈霓;虎小红;;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7年03期 |
9 |
魏文建,刘建,丁国良,张春路;基于两相流体网络的翅片管换热器仿真模型研究[J];流体机械;2005年03期 |
10 |
陈叔平;昌锟;刘振全;苏海林;谢高峰;陈光奇;陈联;;低温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试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6年02期 |
11 |
陈叔平;来进琳;陈光奇;李喜全;谢振刚;;低温工况下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J];低温与超导;2008年04期 |
12 |
李玉春;;翅片管与盘管蓄冷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8年05期 |
13 |
吴扬;李长生;邓斌;;采用小管径铜管空冷换热器的性能成本分析研究[J];制冷技术;2010年02期 |
14 |
周启瑾,赵艳云;条形翅片管换热器的性能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5 |
何江海,陈蕴光,徐正本,孙宗鑫,袁秀玲,刘晴,孙海龙,韩兴卫;风冷式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数值分析[J];制冷与空调;2003年04期 |
16 |
廖云虎;丁国良;林恩新;黄兴华;;翅片管换热器结霜过饱和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7 |
金育义;臧润请;顾永明;;分离式热管在不同高度差下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09年04期 |
18 |
赵宇;王勤韧;陈江平;申隽;;电化学腐蚀对翅片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0年01期 |
19 |
浦晖;丁国良;胡海涛;高屹峰;;盐雾腐蚀对铜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压降特性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20 |
赵海波;吴坤;;翅片管换热器可用能仿真模型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