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煤矿资源又是当今能源的主要来源。由于地下矿物的开采,不仅会造成地表开裂、变形,破坏建筑物,加速水土流失进程,而且还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这已成为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浅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时间~空间过程。确定在开采过程中地表点的变形值,以及与开采速度和开采方式的关系,预计在开采过程中地表变形的分布、最大变形及其出现的位置和时期,以便选择合理的开采速度和工作面的布置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针对目前由于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动态移动研究的不足,提出并推导了一种地表三维动态移动函数预计模型——条带单元下沉预计模型,模型考虑了每个条带单元开采后所经历的时间与工作面推进(或停留)的时间之间的联系,能较好的预计在整个回采过程中地表任意点在任意时刻的下沉值和下沉速度值,与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地表的动态移动规律。
为了研究稳态时的地表移动特征,在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土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求取稳态地表移动参数的估计方法,此方法可以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对地表移动边界角和下沉系数进行预计,工程实例验证表明:其预计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为概率积分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方法。
以柠条塔煤矿N1201工作面开采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了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为了考虑地形地貌对地表移动的影响,建立了实地的三维地质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通过数值模拟对地表移动进行预计是研究地表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
|
|
|
1 |
高保彬,李德海,王东攀;FLAC~(3D)在深部宽条带开采沉陷预计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5期 |
2 |
查剑锋;郭广礼;赵海涛;贾新果;;概率积分法修正体系现状及发展展望[J];金属矿山;2008年01期 |
3 |
黄庆享;浅埋煤层厚沙土层顶板关键块动态载荷分布规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6期 |
4 |
王悦平;胡永凯;李晓辉;;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简述[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6期 |
5 |
朱广轶;刘文生;李强;范学理;;受采动影响桥梁变形规律的有限元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6 |
王晓振;石飞;朱卫兵;李新华;;活鸡兔井沟谷地形下初次来压规律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4期 |
7 |
王春林,唐贵,李有生,刘义本,孟运法,杨崇阳;初探厚层坚硬岩层对地表移动所起作用[J];中州煤炭;1994年05期 |
8 |
寇新建,何瑶民,曾卓乔,宋计棉,陈正阳;摄影测量与金属矿地表移动监测[J];矿冶工程;1995年03期 |
9 |
郑贵,赵升山;非规则设站法观测地表移动[J];河北煤炭;1998年04期 |
10 |
魏秉亮,范立民,杨宏科;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地面变形规律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9年03期 |
11 |
栾元重,王宜振,孙玉宗;宽条带与离层注浆开采地表移动计算[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
12 |
王海佳,田卫东;王家山煤矿水洞沟开采后地表移动沉陷特征[J];甘肃科技;2002年10期 |
13 |
张家生,刘宝琛;随机介质理论基本参数的反分析确定[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4 |
徐水太,饶运章,潘建平;地下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和不均匀沉降的机理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4年02期 |
15 |
闻全,栾元重,陈绍军;地表移动的多层递阶周期预测[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4年05期 |
16 |
张永平,杨君;浅埋煤层回采巷道采用裸体支护的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04年11期 |
17 |
傅佩河;祝仰民;项顺怀;周长根;;村庄下深部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分析[J];煤炭工程;2006年07期 |
18 |
王恒泽;;章村矿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研究[J];矿山测量;2010年01期 |
19 |
金广清,杨君;浅埋煤层回采巷道采用裸体支护的可行性分析[J];煤炭工程;2005年08期 |
20 |
谢大平;付国政;;浅埋煤层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