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煤层开采“R-S-F”系统动力学控制基础研究
【摘要】:
当煤层倾角大于35°且采用走向长壁工作面开采时,顶板冒落矸石沿工作面倾斜方向的非均匀充填和约束作用使得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和围岩变形、垮落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和时序性,同时导致底板出现破坏、滑移和支架与设备下滑、倾倒,由此构成的“R-S-F”(顶板破断岩块—支架—底板破坏滑移体)系统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极易出现动态失稳而引发围岩灾变,造成生产或安全事故。当煤层倾角大于55°时,“R-S-F”系统的上述特征更加突出,传统意义上的走向长壁开采方法亦不再适用,因此可定义倾角35°~55°的煤层为大倾角煤层。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开采方法与装备研究由于其矿压显现和围岩破断活动的复杂性而进展缓慢,较少见到国外主要产煤国家此方面的专门文献,我国目前的研究、试验与使用水平处于国际该领域的前沿。
现场实测、实验室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围岩的有效控制,而围岩控制的难点在于“R-S-F”系统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对引发围岩灾变因素的分析,提出了“R-S-F”系统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R、S、F之间可能出现的错动、顺向和逆向动态失稳的三种模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R-S-F”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利用R-WKane原理和Lagrange理论建立了“R-S-F”系统的动力学一般方程。在研究求解可行性后,对一般方程进行了简化并根据生产实际中对工作面顶板和支架控制的基本要求给出了初始和边界条件,从而得到了方程的特解。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开采过程中“R-S-F”系统的受载和变形应满足动态耦合方程,由此提出了R、S、F相互之间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应保持运动速度相等、速度梯度为零的动态稳定性概念,并得到了在不同的失稳状态和接触介质条件时“R-S-F”系统中的主导因子—S的工作阻力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R-S-F”系统动态稳定性控制的基础是F,关键是S,目的是R,由于在R、S、F之中只有S是人为可控且对R、F均具有约束(控制)作用的因素。因此,可通过对S的设计与调整来实现对“R-S-F”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进行控
制,从而达到减少或防止围岩灾变,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
论文给出的在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和在四川华萦山矿务
局绿水洞煤矿6134和5634工作面进行的现场工业性试验实例也表明“R一S一F”系统动
态稳定性理论分析的结果与传统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祸合性,符合生产实际,取得了良
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
|
|
|
1 |
李俊斌,张振,熊晓英;淮南矿区大倾角煤层采煤方法再探[J];煤炭技术;2003年05期 |
2 |
李志军,张强;大倾角煤层中“π放”工作面的伪斜开采实践[J];河北煤炭;2004年06期 |
3 |
郑跃东;波兰KKSB-2030-OZT/CHRL型大倾角煤层综采机组[J];煤矿机械;1987年06期 |
4 |
周邦远,伍厚荣,聂春辉,陈太明,陈胜明;绿水洞煤矿大倾角煤层综采开采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9期 |
5 |
李慧平,蒲文龙,郭守泉;浅谈大倾角煤层优化开采技术方向[J];煤矿开采;2005年01期 |
6 |
石建新;大倾角煤层俯伪斜掩护支柱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5年01期 |
7 |
陶连金,王泳嘉;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J];煤炭学报;1996年06期 |
8 |
韦四江,何学科,勾攀峰;大倾角煤层部分留顶煤锚杆支护技术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9 |
陈浩,张鹤生,鲍衍胜;大倾角煤层π型钢支护放顶煤工艺新探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5期 |
10 |
陶连金,张倬元,王泳嘉;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的锚固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
11 |
黄建功,楼建国;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采面支架与围岩系统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4期 |
12 |
于瑞爽;;大倾角煤层沿空留巷支护技术[J];煤炭技术;2010年03期 |
13 |
李先才,刘天应,张瑞鹤;大倾角煤层分段走向密集采煤法[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0年02期 |
14 |
黄建功,平寿康;大倾角煤层采面顶板岩层运动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年02期 |
15 |
周耀光;;大倾角煤层安全开采技术[J];煤炭技术;2007年08期 |
16 |
刘庆林;孟祥瑞;赵光明;赵启峰;;大倾角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08年01期 |
17 |
李俊斌;;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法[J];煤矿开采;2008年05期 |
18 |
王金生;;分体组合悬移支架在大倾角采煤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1年08期 |
19 |
刘增荣;大倾角煤层中的采区巷道围岩压力和变形特征[J];陕西煤炭;1994年02期 |
20 |
陶连金;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咨询系统的开发[J];西部探矿工程;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