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

邹绍辉  
【摘要】: 煤炭资源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和转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科学合理有效地对煤炭资源采矿权进行估价,是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取得和转让的关键和前提。现行的以现金流量法为主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忽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营柔性”,常常低估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从而不能充分体现煤炭资源所有者的权益,更严重的是助长了煤炭生产企业的资源浪费行为。因此,建立一种能考虑和处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营柔性”的采矿权估价方法显得尤为紧迫。由Black、Scholes和Merton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为估价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经营柔性”的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对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揭示了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形成机理 已有的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回避价值形成机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煤炭资源采矿权具有和股票看涨期权一样的期权特性,本质上是一种按年度执行的多期看涨期权;由于它的标的资产是煤炭资源储量,所以它是一种实物期权,对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就是确定这种实物期权的价值。影响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因素主要有煤炭价格、煤炭开采完全成本、煤炭资源储量价格、煤矿资本资产投资机会成本、采矿权持有时间、煤炭价格波动率、无风险利率以及便利收益等,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价格的变化过程决定着煤炭资源采矿权的价值形成路径。 (2)建立了基于HJM利率过程或便利收益服从均值回复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双因素模型 已有的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假定无风险利率固定不变,这与现实不符。本文提出利用HJM利率模型建立采矿权估价方法更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和较长的采矿权持有期限的实际情况,据此建立了基于HJM利率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双因素模型。界定了便利收益的内涵及其对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影响,并分析得出:煤炭现货的便利收益也为煤炭资源储量获取的便利收益,据此建立了便利收益服从均值回复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双因素模型。 (3)建立了煤炭资源储量价格、利率和便利收益均服从随机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三因素模型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几何布朗运动能较好拟合我国煤炭价格的变动过程,据此建立了煤炭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利率为HJM过程和便利收益服从均值回复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三因素模型;当存在突发事件时,跳跃-扩散过程能较好地拟合我国煤炭价格的变动过程,据此建立了煤炭价格服从跳跃-扩散过程、利率为HJM过程和便利收益服从均值回复过程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三因素模型。 (4)提出了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开发税费政策改革建议 现行的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政策助长了煤炭生产企业的资源浪费行为,是造成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根源。把政策着力点放在资源上而不是产品上,让采矿权价款充分体现资源所有者权益才是煤炭资源开发税费政策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基于期权的估价方法作为我国煤炭资源采矿权评估的主要方法,以权利金(采矿权价款)代替现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并建立我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煤炭资源采矿权价款共享机制”的煤炭资源开发税费政策改革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煤炭资源采矿权的价值评估以及有偿出让和转让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同时也将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税费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在霞;关于四川煤炭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意见[J];四川地质学报;1980年00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烟煤分类指标的选择[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3期
3 范念寒;落基山煤田沉积环境研究概况——美国1976年煤讨论会专辑简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3期
4 吴一帆;对当前几个选煤技术问题的探讨[J];选煤技术;1980年03期
5 刘彦生,杨铁春,邓文樵;液压迈步式凿井工作盘及其技术经济合理性[J];煤矿机械;1980年02期
6 ;美国成立煤炭研究团体[J];煤炭转化;1980年01期
7 郝凤印;;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1980年02期
8 田熙贵;;煤炭部决定加强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1980年04期
9 戴和武;李昌大;;日本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动向[J];煤炭科学技术;1980年05期
10 纪生;;提高回采率是改善采掘关系的重要途径[J];煤炭科学技术;198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铭;楚泽涵;卢颖忠;;煤层气的测井评价[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述斌;官世文;刘彦平;全永平;陈刚;;自然再生顶板下的回采[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周德群;吴永勤;;论我国煤炭资源储采比与可持续利用问题[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王云鹏;;日本侵略者在阜新煤矿的暴行[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张卯年;;关于山西重化工基地建设与土地利用方向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6 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课题组;陈金友;彭国华;赫振海;;陕北能源外运铁路建设战略与投资金融政策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4年度)[C];1994年
7 孙文涛;;煤炭工业对地球物理勘探的需求[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刘士毅;;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评价二连盆地群的含煤性[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9 赵育台;王效华;陈心太;;覆盖地区电法找煤技术[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10 时作舟;唐建益;;直接勘探煤层的地震技术[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春游;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建设项目REES~P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2 孙洪志;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高林;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佟宝全;区域整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谭旭红;矿产资源资产会计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张建平;双高矿区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9 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10 范中启;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兴田;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2 吴金梅;大、中城市煤炭流通趋势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柏林;采矿权价值评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4 刘飞;大柳塔煤液化反应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张桦;矿产资源价值观及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6 白金虎;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由太气发展模式引发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7 傅钢;煤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排放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鲁杰为;霍煤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赵向东;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袁碧玉;陕西省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经纬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刘忠珍;可行性研究与采矿权评估[N];中国矿业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屈金星;抓住矿权这个“牛鼻子”[N];中国矿业报;2000年
3 金鑫;矿权评估建奇功[N];中国矿业报;2000年
4 吕磊 雷春;煤和电:给纳雍经济插上起飞的翅膀[N];中国税务报;2000年
5 国土资源部;1999年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公报[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6 记者 彭嘉陵;重点发展煤气化工洁净煤[N];人民日报;2000年
7 常凌先 张宏永 马鸿斌 吴发亮;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探讨[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8 谭竹洲 作者系原化工部副部长、现任昊华集团公司董事长;重视发展煤化工[N];中国化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王琼杰;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N];中国矿业报;2001年
10 谢正义 宋同文;五亿吨煤不再“沉睡”[N];中国矿业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