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摘要】:通过对所取得资料,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以及油气成藏理论等多学科综合分析,同时参照对比甜人已取得的成果,对y的层段地层特征、生烃特征、天然气运移方式、气藏保存条件、气藏类型、控气因素以及气水分布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区内上古生界地层内具有良好的成藏要素组合,存在较大规模油气成藏的可能》
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烃强度主要介于30-50x10~8/k~2m之问,生烃强度大于253xl0~8m/k~2m的区域基本覆盖全区,区内具有大由积生烃的特点,通过对储层特征、生烃特征等诸多地层特征以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区内天然气以近距离垂向运移、就近成藏为主,大规模长距离水平向运移不发育。同时,口的层段砂体间接触关系多样,彼此间含气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导致气藏的空间展布特征十分复杂,藏与藏之间多呈准连续形态接触,结合目的层段储层致密的特点,认为研究区气威类型为准连续型致密砂告气》此次还报据研究结果预测了成藏有利区。
|
|
|
|
1 |
常象春;王明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非常规含气系统[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6期 |
2 |
李仲东;郝蜀民;李良;惠宽洋;过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特征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
3 |
顿铁军;;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及其勘探远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4 |
夏文臣;雷建喜;张学义;王超勇;;南鄂尔多斯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过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1年02期 |
5 |
刘世安,黄忠信,陈延,王琪;鄂尔多斯盆地由垩系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
6 |
雷振宇,张朝军,杨晓萍;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7 |
邸领军,张东阳,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
8 |
李明辉,王剑,谢渊,毛郁;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相关性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9 |
陈安定;王文军;;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启示[J];海相油气地质;2003年Z1期 |
10 |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高帮飞,杨立强,徐浩;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对盖层控制作用[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
11 |
张松航;汤达祯;李丹梅;王娟如;许浩;冷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复杂断块区构造控气作用[J];中国煤层气;2006年01期 |
12 |
赵希刚;吴汉宁;韩玲;王靖华;柏冠军;;鄂尔多斯盆地环弧构造的多源信息特征识别[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3 |
马艳萍;刘池洋;王建强;赵俊峰;房建军;桂小军;喻林;;盆地后期改造中油气运散的效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形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2期 |
14 |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胡博;;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新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15 |
夏勇;康锐;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9期 |
16 |
徐黎明;周立发;张义楷;党犇;;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4期 |
17 |
傅强;李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6年04期 |
18 |
顾广明;李小彦;晋香兰;;鄂尔多斯盆地优质煤资源分布及有利区块[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
19 |
潘爱芳;黎荣剑;赫英;;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氯仿沥青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2期 |
20 |
孔庆芬;;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