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西部地区高过成熟烃源岩有效供给
【摘要】:
中扬子西部地区下古生界海相层系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喜山四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叠加,形成了现今多旋回构造叠加的复杂局面,造成了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烃源岩生排烃史具有多样性及阶段性等特点。本文分析了该区寒武系烃源层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厚度展布特征;应用德国IES公司的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重建盆地不同区域的沉积-埋藏史;根据实测的镜质体反射率(沥青反射率)数据,采用Ro反演方法进行盆地热史校正,通过对研究区典型井或剖面进行热史的拟合,模拟出寒武系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随地质时间的变化规律,动态再现寒武系烃源层在不同地质时期成熟度;根据干酪根母质类型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区内不同区域的热史及埋藏史,对区内寒武系烃源层进行了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强度计算;根据动力学参数,反演地质时期中寒武统石龙洞组古油藏的裂解强度,定量计算了古气藏的非构造散失量及有效供烃量。
研究结果表明,湘鄂西区烃源岩生排烃量较鄂西渝东区大;湘鄂西区加里东期为主要的干酪根生烃时期,鄂西渝东区则以海西印支期为主要的生烃期,在早燕山运动后,其生烃潜力都已基本耗尽;下寒武统湘鄂西区、鄂西渝东区古油藏在印支期中晚三叠世236Ma-205Ma进入主力裂解期,湘鄂西区石龙洞组古气藏到喜山期累积可聚集烃强度基本损失三分之一,多数大中型气藏散失量大概在24%-26%之间。鄂西渝东区石龙洞组古气藏有效供烃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到喜山期依旧有一部分累积供烃,非构造散失量大概在1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