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前后丁玲文学创作转变研究
【摘要】:在“五四”启蒙思想哺育下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女作家丁玲,其一生的文学创作曲曲折折。1936年丁玲到达陕北保安,直至1945年10月离开延安是丁玲文学创作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提出新民主主义的过程中召开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作家写作要为工农兵服务,提倡创作要深入劳动群众,使作家与劳动人民合奏出“新乐章”。丁玲的文学创作在围绕他的讲话前后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观”。延安整风前丁玲的文学创作因宣传个性化的“女性意识”而著名,甚至表现出对当时延安“黑暗”现实的批判,在她的创作当中包含了很多独立和反抗精神,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经过党的文化思想以及政策的规训、教育、整合,丁玲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以及创作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最开始党的同路人,党的同行者、支持者,最终变成党的文化战线的战士。丁玲的文学创作实现了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由小资产阶级思想到无产阶级思想的华丽转变。首先,延安整风前后丁玲文学创作转变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积极改造文学话语对丁玲文学创作转变起到了直接且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的战争”需要适合人民大众的传声筒,丁玲文学创作正是作为这一载体而出现转变,将延安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融入革命阵营,使文学创作体现出特定时期的主题。显然,丁玲是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刻意打造的一位旗手形象,具有革命象征意义,丁玲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共对知识分子统战成功的典范。其次,丁玲作为第一个到达陕北的文学作家,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之后率先扛起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旗帜,成功将人民大众与党、与知识分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抗战时期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英雄史诗。充分展现了延安整风运动之后文学家对党的政策的积极反馈。最后,延安时期丁玲文学创作发生转变也与其自身的思想觉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革命背景下的丁玲充满对革命的热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训之下迅速转变创作思想,用文学作为媒介充分展现了延安时期文学作品该有的“光明”景象。关于丁玲在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以延安整风运动前后丁玲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革命语境、个人觉悟等因素,着重探讨和剖析其创作转变与当时党的政治任务的关系,以期比较深入、准确地把握丁玲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风格嬗变的历史动因。通过梳理延安整风前后丁玲文学创作转变的历程、表现、原因以及意义,深刻揭示延安整风与丁玲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力求透过作家创作转变原因,彰显政治与文学的纠缠互动。分析延安整风前后丁玲文学创作发生转变的历史动因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洞察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话语改造。深入挖掘延安整风运动与丁玲文学创作转变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出政治与文学的相互作用,更好的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