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摘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同时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两性化合物。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除同样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和增加泡沫等功能外,还具有结构多样化、选择性广、专一性强、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或低毒、绿色环保、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课题组保藏的69株乳酸菌为筛选源,利用排油圈法和环法测表面张力,筛选产表面活性剂强的菌株并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其转化工艺条件,获得该菌株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条件;将表面活性剂经高效液相分离纯化,采用质谱(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表征,并对乳化性和病原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性进行测定,比较了提取表面活性剂后的菌泥与未提取的菌泥的发酵性能。得到如下结论:1.69株乳酸菌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能力因菌而异,细胞外表面活性剂产量集中在0~300 mg/L,细胞表面活性剂产量集中在100~400 mg/L,根据两种活性物质产量、生长情况及产气现象筛选出菌株69、B25、B82、S73、S75和S79,经环法测定表面张力复筛得到菌株S73(细胞外表面张力:48.23 mN/m,细胞表面张力:46.93 mN/m)。16S rDNA菌种鉴定为嗜热链球菌。2.单因素、Plackett-Burman、响应面及中心组合试验优化得到嗜热链球菌S73产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为:酵母浸粉0.50 g/L,葡萄糖10.20 g/L,牛肉浸粉8.00 g/L,磷酸氢二钠2.20 g/L,苏氨酸0.04 g/L,天冬氨酸0.04 g/L,丝氨酸0.02 g/L。基于最佳培养基验证结果为:细胞外表面张力为45.74 mN/m,细胞表面张力43.05 mN/m,较优化前分别降低了 13.98%、32.62%。3.单因素、Plackett-Burman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嗜热链球菌S73产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pH7.7,接种量4.00%,于37℃下培养39 h。此条件下测得细胞外表面张力43.48 mN/m,细胞表面张力40.72 mN/m。较基础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细胞外表面张力降低了 18.24%,细胞表面张力降低了 36.27%。4.通过薄层层析、显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XPS)判断细胞外表面活性剂中含有42%双鼠李糖脂和脂肽,细胞表面活性剂主要由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组成。乳化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表面活性剂对食用油有较强的乳化作用,其CMC值均为600 mg/L。5.抑菌试验表明,浓度为2.5 g/L的细胞外和细胞表面活性剂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菌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抑菌能力增强,抑菌效果各异。在10 g/L浓度作用下细胞外表面活性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94%、95%,细胞表面活性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率达到 84%。6.嗜热链球菌S73菌体提取细胞表面活性剂后,其菌体表面结构无明显差异,发酵性能也无明显变化,可回收制备冻干菌粉用于制备酸奶直投式发酵剂。本研究获得了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株—嗜热链球菌S73,优化了产表面活性物质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有效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并对细胞外及细胞表面获得的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为其开发乳化性和抗菌性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
|
|
1 |
温钢;卢克欢;赵悦;刘虹;金虎;;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与优化及其产物性质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15期 |
2 |
杨乐;;产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
3 |
朱震和;;表面活性剂—用拉起液膜测定表面张力[J];日用化学品科学;1981年03期 |
4 |
牛明芬,李凤梅,韩晓日,郭书海,牛之欣,冷延慧,张春桂;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6期 |
5 |
宋中庆,王卫东,周晓见;单一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与清洗率[J];材料保护;1999年11期 |
6 |
左晶,王学川;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
7 |
孙文爽;许萌;高宇;薛建良;马准;;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修复石油污染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20年04期 |
8 |
袁永霞;;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6年04期 |
9 |
栾存富;表面活性剂对润版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作用[J];印刷世界;1999年05期 |
10 |
沈瑞庆;;PVA浆液的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剂的使用[J];棉纺织技术;1987年05期 |
11 |
侯成杰;齐沙沙;苏永红;穆海菠;;益生菌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
12 |
贾燕;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张娜;强婧;;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6期 |
13 |
周宇;张卉;;一株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06期 |
14 |
朱生凤;朱有庆;辛宇;梁生康;;一株分离自海洋的细菌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5 |
王媛;田志海;孙馨;王振虹;李铁龙;陈旭;夏文杰;;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的增溶作用[J];环境化学;2013年06期 |
16 |
王国成;;镉胁迫水稻及利用生活表面活性剂进行修复[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
17 |
孟月;;张与驰,性命攸关——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10期 |
18 |
刘美玲;;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4年01期 |
19 |
向智男,宁正祥;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