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

李瑞保  
【摘要】: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由不同期次、不同类型造山作用叠加复合的大陆复合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期发育有与原特提斯洋相关的洋盆系统,且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则又受控于其南缘的古特提斯洋。因此东昆仑东段是一个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复合造山作用的得天独厚之区域。本文通过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物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物质组成、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沉积盆地原型、岩浆弧属性、造山带结构构造、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变形序列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恢复重建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洋陆构造演化史并探讨了东昆仑造山带的造山作用过程。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 1、在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充填序列详细研究基础上,恢复了其盆地原型及盆地演化序列。根据沉积体系的研究,结合东昆仑地区几个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及其它区域资料,认为东昆仑地区泥盆纪盆地原型为大陆裂陷盆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水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盆地原型为弧前盆地,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盆地原型为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中晚期盆地原型为背驮盆地,早侏罗世盆地原型为断陷或小型拗陷盆地。横向上,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石炭纪时期整体是一个北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中南部海山遍布、北浅南深的有限洋盆系统,而东昆仑地区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伸展体制下的复杂被动大陆边缘系统的北缘。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时期沉积盆地性质的变化及演化序列特征很好地指示了晚古生代以来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密切相关的构造演化历程,对建立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及复合造山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确定了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哈拉尕吐陆缘弧型花岗岩和晚三叠世中期后碰撞型花岗岩。哈拉尕吐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且普遍发育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先混合再经历分异结晶作用的特征。岩石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火山弧或大陆弧构造环境。获得该套陆缘弧花岗岩的形成时限为256~247Ma。哈拉尕吐花岗岩体年代学与构造属性表明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于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为强烈俯冲期,并且俯冲极性为由南向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含有较多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其它多种地质证据一致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与陆陆碰撞后深部俯冲板片断离有关。获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Ma,属于晚三叠世中期。和勒岗希里可特后碰撞型花岗岩的厘定为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中期进入后碰撞阶段提供较好的约束。 3、根据东昆仑地区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及相关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面特征,按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组合差异,把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并筛分出四期构造变形序列。第一期构造变形以俯冲阶段的地壳浅部构造层次褶皱变形为特征,且褶皱形态相对较宽缓。第二期构造变形以地壳浅部构造层次的紧闭褶皱为特征,并伴随有逆冲断裂构造,该期变形与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陆陆碰撞造山相关。第三期变形主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主要构造变形样式为上构造层的宽缓等厚褶皱及逆冲推覆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以地壳表部构造层次的脆性断裂构造为特征,该期变形与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不均匀隆升及其向东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4、通过对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地史时期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原型、造山作用构造岩浆响应、构造变形序列等特点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遭受了同一构造旋回多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改造,分别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其中,碰撞造山作用是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造山运动,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铸就了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的主导构造格架。 5、东昆仑地区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发育以清水泉蛇绿岩、乌妥蛇绿岩和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等为代表的(小)洋盆系统。早中寒武世以来,洋壳开始发生复杂的俯冲作用及后续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了东昆仑地区大致以490~411Ma为峰值的弧花岗岩和碰撞型花岗岩,并于晚志留世进入后造山阶段。至此已基本奠定了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末期的主要构造格架。换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齐备,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构造旋回。晚古生代以来,东昆仑地区在古中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与加里东造山作用形成的浅变质褶皱基底的基础上再次拉张裂解,转变为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洋陆演化息息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之后,复合叠置有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及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终究铸成东昆仑造山带现今的主体构造格架。简而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漫长演化历史、以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为主造山期、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复合叠加的大陆复合造山带,对探讨造山带的复合造山机制及造山动力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詹华明;罗照华;林舸;;东昆仑造山带拆沉作用的数值模拟[J];地质找矿论丛;2016年01期
2 刘卫东;;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香日德地区早三叠世侵入岩岩石时代及形成机制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6年12期
3 朱云海,朱耀生,林启祥,王国灿;东昆仑造山带海德乌拉一带早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03年06期
4 莫宣学;罗照华;邓晋福;喻学惠;刘成东;谌宏伟;袁万明;刘云华;;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5 倪晋宇;胡道功;周春景;;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朱坤贺;;东昆仑造山带的俯冲与增生构造[J];江西科学;2022年02期
7 李兆营;;东昆仑造山带乌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7年08期
8 刘志伟;赵文津;吴珍汉;史大年;;东昆仑造山带中地壳存在古洋壳俯冲的深反射地震证据[J];地质学报;2016年08期
9 殷鸿福,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地球科学;1997年04期
10 张思科;倪晋宇;高万里;胡道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研究——以东昆仑造山带为例[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11 雷勇亮;戴佳文;白强;王凯兴;孙立强;刘晓东;余驰达;何世伟;;东昆仑造山带海德乌拉铝质A型流纹岩成因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21年07期
12 李利平,田军,张克信,龚一鸣;东昆仑造山带下中三叠统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13 朱云海,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晋宁期岩浆活动及其演化[J];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14 王永标,黄继春,骆满生,田军,拜永山;海西-印支早期东昆仑造山带南侧古海洋盆地的演化[J];地球科学;1997年04期
15 王国灿,张克信,梁斌,张志;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J];地球科学;1997年04期
16 陈能松,何蕾,王国灿,张克信,孙敏;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变质峰期和逆冲构造变形年代的精确限定[J];科学通报;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裴磊;陈有炘;刘成军;徐通;李小兵;;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弧前盆地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2 骆满生;张克信;朱云海;王国灿;陈能松;侯光久;;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南部龙什更公玛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塑[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巍;熊富浩;马昌前;陈越;;东昆仑三叠纪两期高Sr低Y岩石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4 陈兵;熊富浩;马昌前;陈越;黄虎;;岩浆混合作用与火成岩多样性的耦合关系:以东昆仑造山带白日其利岩体为例[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5 孙翔宇;詹艳;张会平;陈小斌;赵国泽;孙建宝;赵凌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九寨沟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6 许志琴;姜枚;季强;;中法合作东昆仑及邻区“岩石圈缩短机制”研究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4年
7 袁万明;张爱奎;;东昆仑斑岩带时空分布[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C];2018年
8 李小伟;黄雄飞;罗明非;董国臣;莫宣学;;东昆仑中晚三叠世火山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背景[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9 吴锡浩;钱方;浦庆余;;东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10 潘亮;张金阳;李建威;;东昆仑五龙沟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成因与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1 张以茀;;对康藏“歹”字型体系头部北部范围的讨论——兼论东昆仑构造带的主要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4)——青海专辑[C];1984年
12 周伟;杜玮;王子玺;;东昆仑石头坑德铜镍矿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13 熊富浩;马昌前;;东昆仑中部原特提斯洋壳深俯冲事件的岩石学证据[A];资源环境与地学空间信息技术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4 陈国超;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刘成军;陈有炘;李小兵;;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与岩浆混合作用[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C];2018年
15 王岸;王国灿;向树元;;东昆仑山第四纪成山作用及其动力初探[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6 国显正;贾群子;马忠元;李金超;孔会磊;姚学钢;;浅析东昆仑东段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A];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7年
17 高建国;蔺吉庆;孙瑶;朱启航;;东昆仑东段阿斯哈金矿床岩浆演化特征[A];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8 孙翔宇;詹艳;李陈侠;赵凌强;;东昆仑断裂带中段(托索湖段)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26: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专题2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C];2017年
19 尹福光;潘桂棠;;东昆仑西段晚古生代盆地系[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0 张长华;胡高纯;;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瑞保;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丁清峰;东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作用与矿产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04年
3 秦松;东昆仑造山带西缘刀锋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岩浆事件岩石学依据[D];成都理工大学;2021年
4 王冠;东昆仑造山带镍矿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赵财胜;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金、银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04年
6 邵凤丽;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和流纹岩类的成因:洋壳到陆壳的转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7 祁生胜;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赵荣涛;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东昆仑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21年
9 陈国超;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4年
10 何登峰;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变质岩系构造演化[D];西北大学;2016年
11 李海龙;鲜水河、东昆仑断裂新构造变形研究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2 许庆林;青海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3 陈有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5年
14 赵俊伟;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5 任海东;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对接处三叠纪花岗质岩石时空演化、物源特征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16 赵拓飞;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21年
17 耿国帅;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8 孙翔宇;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九寨沟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0年
19 陈广俊;青海东昆仑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0 丰成友;青海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过程及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涛;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纪花岗质岩浆性质及对成矿的制约[D];吉林大学;2022年
2 封铿;东昆仑东段印支期花岗岩和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21年
3 栗朋;东昆仑东段波洛斯太印支期花岗岩体地质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9年
4 亓鹏;东昆仑西段青塔山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5 孟庆鹏;青海东昆仑浪木日铜镍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吉林大学;2019年
6 杨锡铭;青海东昆仑菜园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吉林大学;2019年
7 邱瑜;青海东昆仑中段巴隆地区金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8 张雷;东昆仑野马泉地区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吴晨;古生代—中生代青藏高原中部东昆仑弧的岩浆演化和沉积物分散历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鹏;东昆仑成矿带那西郭勒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吉林大学;2018年
11 田滔;青海省东昆仑地区大干沟口钒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吉林大学;2018年
12 陈国超;东昆仑南缘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1年
13 孙渠;青海东昆仑希望沟铜镍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吉林大学;2021年
14 吴宗昌;东昆仑造山带拉陵灶火中游博武斑岩钼矿成因与找矿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5 胡妍;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次)火山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16 罗海静;东昆仑西段铁矿的成矿规律及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17 冯建赟;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0年
18 段宏伟;东昆仑东段斑岩型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9 胡楠;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地质特征、物源分析与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4年
20 刘图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坡洪水川组地质特征、物源属性及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记者 贾明 康维海;东昆仑有望成为青海新的重要矿产地[N];青海日报;2010年
2 记者 罗生福;东昆仑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康维海;东昆仑:青海找矿“新地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记者 杨寿德;研究地震,东昆仑山有一个“天然实验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康维海 王丽华;青海:东昆仑金矿找矿潜力巨大[N];中国黄金报;2013年
6 地宣;专家深入解读全球主要造山带最新研究成果[N];中国矿业报;2019年
7 记者 张强;青海东昆仑地区发现大型钴矿[N];人民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滕艳;造山带里,富含金银钼铜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李华北;华北陆域造山带会聚全球三大成矿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1 记者 朱蓓宁 实习生 王佳华;为返乡务工农民找饭碗[N];南通日报;2009年
12 记者 罗生福 通讯员 徐永锋;东昆仑八宝山盆地发现页岩气[N];中国矿业报;2016年
13 记者 康维海;提高科研水平 实现找矿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0年
14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李智明 陈建农;梦圆“西部探矿之旅”[N];中国矿业报;2012年
15 刘学努 吴天鹏;武警黄金地研所找矿出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6 本报记者 罗生福;青海局超额完成本年度地勘任务[N];中国矿业报;2014年
17 特约记者 杨健 娄玉行;华北陆块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厘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