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杨博  
【摘要】:在目前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国际背景下,沥青路面建设和运营养护产生的能耗高、温室气体及有害烟尘排放量大等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多采用定性分析,缺乏量化分析与评价体系,无法明确节能减排效果和生态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沥青路面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量化分析评价体系是目前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以生命周期的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目前国内外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以及沥青路面运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现状,收集路面材料、生产工艺、建设流程以及机械设备和车辆参数,分析影响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的关键因素和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流程及影响因素。 论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用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的可行性,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选择基于流程的生命周期分析用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同时参照ISO14040对生命周期分析的相关规定,建立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定额法和排放因子法为基础,结合调查法和理论法,提出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计算方法和详细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并应用该分析模型对新建沥青路面工程进行了量化分析,为建设工程节能减排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 分析路面使用时间t、平整度指数IRI、车辆行驶速度v以及油耗Fc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路面状况-车速-能耗与排放”量化预估模型建立方法,并采用参数传递法建立基于路面状况的能耗量化预估模型。同时,结合养护工程材料与机械设备的特点,在定额法与排放因子法的基础上,提出沥青路面养护维修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方法,建立了养护维修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模型。最终,建立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新建沥青路面工程进行量化分析,提出采用低碳技术、提高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等节能减排方向。 从科学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的角度,选取了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并分别提出I水平和II水平评价指标的基准值,建立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三阶段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流程。同时,以Excel为平台,设计开发具有实用简便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分析评价系统E3SAP。 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弥补我国节能减排量化评价方法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晓丰,那滨;玻璃纤维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年04期
2 胡朝辉;沥青路面质量控制的探讨[J];河南科技;2004年11期
3 杨柏英;;浅析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形式与成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11期
4 李清怀;;芳村区沥青路面破损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J];广东建材;2006年04期
5 杨旭;;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分析与防治[J];网络财富;2009年02期
6 郑卫;;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建材;2009年09期
7 张昕;;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J];交通标准化;2006年Z1期
8 杨波;孙景宇;;沥青路面离析现象的成因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7年05期
9 杨小院;;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7年10期
10 李云杰;;如何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11 姜波;;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几点问题[J];石河子科技;2008年02期
12 张华;张小雷;;沥青路面材料选择与组成设计探讨[J];山西科技;2008年06期
13 谭发茂;马春泉;;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和离析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外公路;2009年03期
14 孙权;符适;;沥青路面车辙成原因及消减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15 刘素平;;城市沥青路面的压实度控制[J];山西建筑;2009年29期
16 贺跃光;付丽丽;;湖南省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影响分区方案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17 纪纯杰;杨延兵;;加强技术规范理解,提高配合比设计质量 对高速公路沥青面层配合比设计的几点认识[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年04期
18 王有杰;道路沥青路面车辙预估[J];山东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19 成志辉;老化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20 朱家剑;;浅议沥青路面试验段[J];发展;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3 王晓光;;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的ANSYS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杰;;如何避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5 于波;;浅谈沥青路面早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徐志华;黄伍勇;;浅谈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孟书涛;;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强;;魁道沥青复原剂CAP——在沥青路面的应用[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9 廖莹;;土工格栅在沥青路面基层裂缝处理中的应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10 王苗;;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博;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福明;长寿命沥青路面损伤行为及其结构寿命合理匹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克非;极端气候下沥青路面破坏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张鑫;沥青路面热反射与热阻技术降温机理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袁宏伟;沥青路面典型基层材料和结构性能试验与工程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王志;基于交通荷载横向重分布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华木;再生型沥青路面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蔡云梅;沥青路面水损害——孔隙水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郭毅;西藏地区柔性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6 薛文;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高智杰;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斌清;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复合基层合理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李长清;沥青路面排水基层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胡浩;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布阳;苏交科:在改制“炼丹炉”中浴火重生[N];中国交通报;2011年
2 杜贵昌;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和预防措施[N];晋中日报;2010年
3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4 吴泗珍 谢培宁 刘玉琴;江苏高速公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N];新华日报;2008年
5 朱玉清 谢春霖;市区六条主干道将铺设沥青路面[N];湄洲日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8 忻州公路分局 张建强;浅析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措施[N];山西科技报;2010年
9 记者 王远洋 通讯员 陈丁丁;沥青路面封层工效提高近百倍[N];蚌埠日报;2009年
10 李闯民;让路面告别“水世界”[N];中国交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