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

付强  
【摘要】:近年来,河流等地表水体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而河流与地下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当河流受到污染时,地下水以及紧依河流分布的傍河水源地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污染,这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正常运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饮水安全。在这个基础上,本文以河流与地下水演化关系作为主线,采用室内砂槽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筛取不同介质(细砂、中砂),研究保守性物质NaCl与非保守性物质硝基苯在河流-悬挂饱水带-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转化规律,构建对流、弥散、吸附共同作用下水流与溶质运移的耦合模型,定量描述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河流不是无限制的补给地下水,当地下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河流与地下水会发生脱节,而不同含水层介质的临界脱节水位不同,颗粒越粗越容易发生脱节,临界脱节水位越高。根据本文的实验,当含水层介质为细砂河流水位为160cm,临界脱节水位为90cm,此时水力坡度为0.78。即水力梯度J0.78时,河流与地下水具有统一浸润曲线;当J=0.78时,河流与地下水临界脱节;当J0.78时,河流与地下水处于脱节状态。而当含水层介质为中砂,河流水位为160cm,临界脱节水位为95cm,此时水力坡度为0.72。 2、河流-地下水系统中溶质运移规律表明:污染质在河流-地下水系统迁移过程中,会发生重力分异现象,表现为相同时间内z方向运移范围比x方向大很多,这种现象在纯弥散作用下较为明显。 3、污染质在河流-地下水系统运移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力坡度,含水层介质,污染质种类等。其他条件相同时,含水层介质颗粒越粗,污染质运移速度越快;NaCl的运移速度比硝基苯运移速度快,并且最终达到的相对浓度最大稳定值也略大,NaCl约为1,硝基苯约为0.85;河流与地下水临界脱节时,污染质运移速度最快。 4、基于饱和-非饱和流理论及溶质运移理论,建立了污染物运移耦合模型,较好的拟合了实验实测数据,并对不同污染质浓度、不同的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等复杂条件下的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规律做了模拟及预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建锋;万书勤;;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7年01期
2 贾三满;王海刚;罗勇;杨艳;王荣;冯颖;;北京市地面沉降发展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J];城市地质;2007年04期
3 师幸生;;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J];中国水利;2008年13期
4 赵惠新;;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年04期
5 余金生;;淮北平原2009年特旱期浅层地下水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石书敏;张建军;;霸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河北水利;2010年08期
7 张文华;;太原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8 宋仁亮;王少龙;方星;毛建国;;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9 宋小军;;基于MODFLOW对天津宁河县的地面沉降预测研究[J];矿产勘查;2010年06期
10 贺伟程;;论区域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定量方法[J];海河水利;1983年01期
11 郭西万;董新光;;新疆呼图壁县白格达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前景预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12 马保卿;张荫;;洛阳市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13 ;本期导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2期
14 孙红霞;;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J];地下水;2008年04期
15 李淼;肖长来;梁秀娟;马喆;李玉秋;迟国英;;乾安县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J];东北水利水电;2008年12期
16 宋文浚;;方山县地下水资源开采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J];山西水利;2010年02期
17 翟远征;王金生;滕彦国;郑洁琼;曹阳;;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水利;2011年11期
18 D.Michel;杨悦所;;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19 吴吉春;刘培民;姜清波;王建基;;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J];江苏地质;1993年01期
20 郑礼全;逐步回归法在地下水开采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瑞利;王红雨;方树星;;宁夏某区地下水开采数值模拟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何敏;;地下水开采与农业灌溉[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建旺;王亚平;;控制河流污染环保措施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徐海珍;李国敏;张寿全;董艳辉;黎明;杨忠山;周东;;北京市平谷盆地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及管理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杨明波;;北京地下水超采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影响[A];2007年地震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娜;;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浅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宋云力;甄习春;;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8 "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8-1-4"课题组;尹宝瑞;王学俭;;污染质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9 邝白莜;刘如春;;地质专家杨鹏儒提出广州地下水呈过剩状态导致水位上升地质变化危及城市安全[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10 叶爱中;夏军;王蕊;陈向东;;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地下水建模—海河平原区实例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婷;傍河抽水驱动下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宏卿;长春城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宋国慧;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张蕾;城市地下水水质水位预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董国凤;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刘中培;农业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变化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杜金龙;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高彦伟;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统计理论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锋;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沿海海域营养盐平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张竟;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姚珂君;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王全荣;海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下水量与水质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李云;长江三角洲扬泰靖地区地下水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6 郝杰;西安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及生态修复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程仲雷;克里雅绿洲盐渍化及地下水调控措施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米日姑·买买提;伊犁河谷典型区域地下水盐动态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吕德全;黑龙江省泰来县城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甜甜;吉林省中部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和平;安阳地下水开采全部要装表计量[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雷隆隆;地下水应为洞庭湖区应急水源的首选[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记者 武珍;山西省将严控地下水开采[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海淀区记者站记者 汤晓梅;海淀限制地下水开采 宣武两千户签订双养[N];北京日报;2000年
5 王正端;昆明打响“保卫地下水”攻坚战[N];中国矿业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丽 刘彦海 通讯员 房建华;留住缕缕甘泉[N];中国水利报;2010年
7 刘红平;楚雄市城区地下水开采进一步规范[N];楚雄日报(汉);2007年
8 朱延民记者 叶滨;哈市城区地下水年均回升0.6米[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记者 赵维光 实习生 冯靖;上海地下水开采将减少2/3[N];文汇报;2006年
10 严志亮;市政协调研市区地下水管理工作[N];金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