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氯联苯在渭河沉积物中吸附特征及双模式阻滞因子的研究
【摘要】:十氯联苯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环境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蓄积性以及高毒性的特性,一旦其进入自然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十氯联苯的迁移转化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以渭河沉积物砂样作为污染受体,在充分了解研究了本地区水文及地理等条件后,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迁移实验,研究十氯联苯在渭河沉积物中的吸附特征,影响因素及迁移规律,得出双模式阻滞因子。本论文所得到的实验结论为:1、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快速吸附过程的时间从开始到第2个小时,吸附的慢速平衡期从第4个小时开始,从第8个小时开始等温吸附达到表观平衡。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进行十氯联苯的等温平衡吸附实验的研究,并采用不同的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研究表明Linear和Langmuir模型结合的双模式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十氯联苯在渭河沉积物中的等温平衡吸附过程,同时,得出静态阻滞因子,并通过对流-弥散方程反问题推导出双模式阻滞因子。3、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吸附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砂样的粒径越大,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吸附能力越弱;有机质含量越高,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吸附能力越强;在一定pH值范围内,砂样介质的pH值越高,对十氯联苯溶质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初始溶液浓度越大,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吸附能力越强。4、解吸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快速解吸过程的时间从开始到第2个小时,解吸的慢速平衡期从第4个小时开始,从第8个小时开始等温解吸达到表观平衡。渭河沉积物对十氯联苯的等温平衡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十氯联苯在渭河沉积物中的解吸量呈现出随着初始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同时十氯联苯的解吸过程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5、动态迁移实验:本实验在稳定流条件下,以Cl-为示踪物质,进行示踪实验,得到Cl-的穿透曲线。进行动态迁移实验,得出十氯联苯在渭河沉积物中的迁移规律,得出十氯联苯的动态阻滞因子。
|
|
|
|
1 |
林言训;如何处理多氯联苯废液?[J];劳动保护;1983年07期 |
2 |
林言训;再谈多氯联苯废料的处理问题[J];劳动保护;1983年11期 |
3 |
;一种较简便分解多氯联苯的新方法[J];现代化工;1999年10期 |
4 |
;日本多氯联苯处理新方法[J];氯碱工业;1999年12期 |
5 |
毕新慧,储少岗,徐晓白;多氯联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
6 |
江艳,金玲仁;国内外多氯联苯处理技术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7 |
邓安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苯并(a)芘和多氯联苯[J];环境化学;2006年03期 |
8 |
吉冈 阳;陈华;;关于低浓度多氯联苯的处理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9 |
董良云;张宇;罗瑜;胡晶莹;;多氯联苯管理体系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
10 |
赵音;柳峰;侯亚合;;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及治理[J];河南科技;2010年16期 |
11 |
曾勤;刘清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8种多氯联苯[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1年06期 |
12 |
蒋可;陈荣莉;王极德;康致泉;边雅明;;环境中多氯联苯残留物的色谱/质谱测定——国产多氯联苯标准样品组成的测定及色谱定量方法的建立[J];分析化学;1982年12期 |
13 |
杨鼎文;;国外多氯联苯最新处理方法概况[J];重庆环境保护;1984年02期 |
14 |
张洪勋,孙维相,李洪海,刘全友;还原去氯——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残留的多氯联苯[J];环境科学;1987年04期 |
15 |
孙淑均;陶甄;;多氯联苯及其替代物的毒性[J];上海环境科学;1988年09期 |
16 |
陈正夫,吕锡武,周永;多氯联苯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J];自然杂志;1991年09期 |
17 |
荆治严,李艳红,冯小宾,王凤芹,张亚轩;沈阳市多氯联苯流失、污染及防治对策的研究[J];环境科学丛刊;1992年05期 |
18 |
孟亚黎,赵明宪,赵晓松,姜庆太,袁尔立;青椒、西红柿对多氯联苯的吸收及在各部位中的分布[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19 |
孟亚黎,赵明宪,,王子忱,申莲春,张玉莲;三氯、五氯联苯标准品主要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3期 |
20 |
范苓;朱仁康;;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快速测定[J];福建分析测试;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