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研究
【摘要】:划定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通过开展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划定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引导安排生态、农业和城乡空间,规范国土利用行为和方式,缓解农业、城乡、生态功能空间的矛盾,也可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本文以延长县为研究区,首先借助ESDA法和重心模型,分别分析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延长县土地利用程度和国土空间结构转移特征,探索延长县国土利用特征;其次基于资源、生态本底,以2017年延长县现状地类图斑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信息熵法确定权重,采用限制系数法,开展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明确每块图斑的功能适宜性;最后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初划空间功能分区,结合相关规划进行功能分区修正,确定延长县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并明确不同分区的准入条件及管制规则。研究结果:(1)延长县的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现以中心城区七里村街道为中心,西北向东南不断降低的趋势。同时各相邻乡镇之间土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且差异越来越小,空间集聚特征愈加紧密,依赖程度越来越强。(2)延长县各类用地整体趋于集中状态,但各类用地转移趋势不同,生态、农业和城乡功能用地最大转移距离分别为13883m、2328.28m、12435.84m,生态、城乡功能用地转移距离明显。(3)延长县的国土利用具有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小、生态功能用地变化明显、农业功能用地相对稳定、城乡功能用地明显扩张等特征,国土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亟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来引导国土空间。(4)延长县整体以生态功能适宜性为主,全县87.44%的土地适宜生态功能;其次是城乡功能适宜性,约有25.68%;农业功能适宜性最少,约有19.99%。(5)构建了二级分区体系,划定了生态、农业和城乡功能三类一级功能分区和基本农业保障区、潜力农业生产区、城乡建设重点区、建设预留开发区、生态安全管制区、生态保育维稳区等六类二级功能分区,并明确不同分区的准入条件及管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