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的相互作用

申小冉  
【摘要】:农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而土壤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碳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全球碳氮循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碳氮累积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长期施肥下,土壤碳氮累积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确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取15N标记有机无机外源氮肥的手段,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土壤碳氮组分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平衡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和单施有机肥)外源氮素在土壤中的分配与去向,阐明红壤旱地碳氮的累积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长期施肥二十年后,土壤表层0-20cm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亚表层20-40 cm, 0-20cm的有机碳含量是20-40 cm的1.9-3.5倍,0-20 cm的全氮含量是20-40 cm的1.6-2.7倍;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但是秸秆配施化肥与CK没有显著差异;在20-40 cm土壤亚表层,有机碳含量在3.53-7.51 g/kg之间,只有NPKM(R)和M能显著提高有机碳含量。20-40 cm全氮含量在0.59-0.84 g/kg之间,NPKM、NPKM(R)和M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与表层相比,长期施肥对亚表层碳氮含量的影响较小。不同处理土壤表层0-20 cm C/N值高于20-40 cm C/N值,0-20 cm C/N值的范围在7.42-8.56,20-40 cm C/N值在5.65-6.93之间。 与土壤初始碳氮水平相比,施肥二十年后,土壤不施肥表层机碳含量降低了11.64%,NPK和NPKS处理的有机碳增幅显著高于CK,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有机碳增幅较大在60-70%之间,显著高于NPK和NPKS;全氮的变化与有机碳的变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不施肥(CK)处理的全氮增幅最低为-7.24%,NPK和NPKS处理的全氮增幅与CK没有显著差别分别为2.35%和-1.70%。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全氮增幅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的增幅。 (2)不同施肥措施下,表层0-20 cm的微生物碳、氮含量都明显的高于20-40 cm,土壤表层有机无机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微生物碳氮显著高于CK,而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秸秆与CK没有显著差别;在表层0-20 cm可溶性碳氮占全碳氮的比例在化肥配施(NPK)处理中最高,而20-40 cm土层则是化肥配施秸秆(NPKS)处理最高。在0-2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对与砂粒、粉粒和粘粒碳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在20-40 cm土层有机肥的施用(M、NPKM、1.5NPKM和NPKM(R))使砂粒和粘粒有机碳氮含量增加,而使粗粉粒有机碳氮含量减少,细粉粒有机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CK、NPK、NPKS处理的土壤碳氮主要固存在粗粉粒中,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碳氮主要与粘粒相结合。长期施肥后0-20 cm与20-40 cm红壤不同颗粒上结合的C/N比值多表现出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粘粒。 (3)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的转化。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单施无机肥(NPK)的氮肥利用率在15% - 20%,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M),单施有机肥(M)当季氮肥利用率只有7-9%。有机无机配施(NPKM)可以显著提高氮肥的残留,减少损失。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在土壤中氮的残留主要以水溶氮形态存在,而单施有机肥(M)处理残留在土壤中的氮主要保留在土壤团聚体中,而残留在土壤团聚体中的氮主要进入到大团聚中,在大团聚体中的残留能够达到施氮量的25%左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瑞莲,赵秉强,朱鲁生,徐晶,张夫道;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4期
2 高瑞;吕家珑;张素霞;;长期施肥对塿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5期
3 张电学,韩志卿,王介元,陈洪斌;燕山山麓平原高产粮区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年03期
4 刘恩科;赵秉强;胡昌浩;李秀英;李燕婷;;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年05期
5 郑勇;高勇生;张丽梅;何园球;贺纪正;;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年02期
6 廖育林;郑圣先;聂军;鲁艳红;谢坚;杨曾平;;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持续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邵兴华;徐金仁;张建忠;李海峰;周同林;张辉;;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8 孔宏敏,何圆球,吴大付,李成亮;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9 高洪军;窦森;朱平;曾范斌;彭畅;曲晓晶;;长期施肥对黑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吕粉桃;田有国;徐明岗;卢昌艾;任意;;长期施肥对灌淤土养分状况变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年04期
11 王德禄,刘鸿翔,王守宇,孟凯,韩晓增,张璐,沈善敏;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Ⅱ.养分在作物体内分配[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12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13 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秦道珠,文石林,申华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8期
14 李文祥;;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2期
15 马宁宁;李天来;武春成;张恩平;;长期施肥对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16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7 王伯仁;蔡泽江;李冬初;;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旱地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3期
18 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J];土壤;2005年03期
19 刘鸿翔,王德禄,王守宇,孟凯,韩晓增,张璐,沈善敏;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Ⅰ.作物产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20 曾玲玲;刘德福;洪音;张之一;张兴梅;;长期定点施肥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永林;张淑香;李秀英;李小平;;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会民;徐明岗;;长期施肥下钾肥农学效率演变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宝库;张喜林;;长期施肥对黑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翔;朱洪勋;孙春河;宝德俊;郭中义;;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物理性质的影响[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王艳玲;何园球;;长期施肥下红壤磷素积累的环境风险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改兰;段建南;张亮;;长期施肥对栗褐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马宁宁;李天来;张恩平;;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周怀平;杨治平;李红梅;关春林;;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霞;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日环;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碳氮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鲁艳红;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昌新;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玉米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俄胜哲;西北半干旱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5 裴雪霞;典型种植制度下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王姗娜;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特征与持续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黄欠如;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分异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俊清;长期施肥对我国主要土壤有机氮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李忠芳;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小冉;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的相互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敬业;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来源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骆坤;黑土碳氮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凤菊;长期施肥对我国三种典型土壤磷素化学特征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清华;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周宝库;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肥力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雷永程;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王凤仙;长期施肥对黑土锌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苗惠田;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碳含量及分配比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沙沙;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肖悦岩;中化化肥免费电话解答集锦[N];农资导报;2009年
2 文杰;温室蔬菜施肥要适量[N];陕西科技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武炳明;复合肥须走可控化道路[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永年县农业局南沿村区域中心站 王俊生 关丹燕;想棉花高产 底肥很关键[N];河北科技报;2007年
5 于千桂;果园养猪 一举两得[N];山东科技报;2006年
6 澄城县农技中心 常正民 周雷茸;玉米长出分蘖咋办[N];陕西科技报;2006年
7 白海霞 王飞 周坤;新建苹果园存在哪些问题[N];陕西科技报;2007年
8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雷丽萍;保护性栽培是提高烟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N];云南科技报;2006年
9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玉米怎样精细整地[N];北大荒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凤华通讯员 胡必强;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