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猕猴桃贮藏期间近红外光谱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摘要】:猕猴桃作为一种薄皮水果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磕碰损伤,入库检验时很难被肉眼识别。在贮藏期间,受伤的局部会逐渐影响周围最终导致整个果实腐烂,并且还会影响其他好果。目前对猕猴桃的入库检验采用目测或用量具测量,对于一些不易鉴别的缺陷甚至进行切剖检验,效率低、易漏检且破坏果实。因此,对于采后受损猕猴桃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猕猴桃的品质和库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寻求一种快速检测受损猕猴桃的方法,本文以“华优”和“西选二号”猕猴桃为对象,研究了受损“华优”猕猴桃2℃贮藏期间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吸光度的变化以及内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有效酸度(pH值)和硬度)的变化;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受损“华优”猕猴桃2℃贮藏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硬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应用典型判别方法分别对2℃贮藏期间的损伤和正常“华优”猕猴桃以及采后损伤和正常“西选二号”猕猴桃进行了判别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受损“华优”猕猴桃采后2℃贮藏期间,近红外光谱吸光度先增大后减小;损伤部位的吸光度大于正常部位的吸光度,随后正常部位的吸光度又大于损伤部位的吸光度。
(2)受损“华优”猕猴桃采后2℃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呈增大趋势;硬度呈减小趋势。
(3)在12000~4000cm-1近红外光谱范围内,一阶微分光谱预处理方法下,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的受损“华优”猕猴桃2℃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硬度校正模型的效果比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主成分回归PCR好;该方法下预测集样品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703,0.919,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49,0.153,1.700。
(4)典型判别分析可以对2℃贮藏期间的损伤和正常“华优”猕猴桃进行判别,碰撞损伤、挤压损伤和正常猕猴桃的判别率分别为93.06%、94.44%和99.06%。
(5)典型判别分析可以对采后损伤和正常“西选二号”猕猴桃进行判别,其中,采后十天的判别率最好,碰撞损伤、挤压损伤和正常猕猴桃的判别率分别为97.1%、94.4%和96.8%;采后一天的判别率次之;采后五天的判别率最差。
|
|
|
|
1 |
农万江;罗新宁;李政;;乐业县种植猕猴桃的气候适宜性分析及其区划[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2期 |
2 |
张相文;;如何防治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22期 |
3 |
裴天才;;泰顺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潜力大[J];中国食品;2011年05期 |
4 |
庄启国;王丽华;郑晓琴;董官勇;李明章;;猕猴桃桑白蚧防治时期和生殖力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3期 |
5 |
侯开举;;新西兰的“绿字真经”[J];绿色大世界;2002年04期 |
6 |
金同铭;苹果中主要糖类的非破坏分析[J];食品科学;1996年02期 |
7 |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谱图预处理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
8 |
徐广通,沈师孔,陆婉珍,殷宗玲;近红外光谱在清洁汽油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年06期 |
9 |
李庆波,汪韆,徐可欣,王斌;牛奶主要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量法[J];食品科学;2002年06期 |
10 |
王多加,周向阳,金同铭,胡祥娜,钟娇娥,吴启堂;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4期 |
11 |
陶晓秋,杜顺莲,李维娜;近红外光谱法预测烟草中硫含量的研究[J];烟草科技;2004年08期 |
12 |
吴荣晖,邵学广;自适应小波算法用于近红外光谱的多元校正[J];分析化学;2005年07期 |
13 |
陆晓颖;戴正之;倪俊琳;;近红外光谱在琥珀鉴定中的应用[J];上海计量测试;2007年02期 |
14 |
钱枫;肖海龙;付永强;周新奇;;近红外光谱快速筛查奶粉中三聚氰胺定性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
15 |
黄显慈;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菜籽中硫葡萄糖甙含量[J];粮食加工;1989年02期 |
16 |
顾伟珠,江延祥;NIRA法数学模型及实验应用分析[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7 |
金同铭,刘玲,唐晓伟,潘沈元;蚕茧性别近红外光谱(NIRs)的模式识别[J];分析测试学报;1997年01期 |
18 |
金同铭;非破坏评价西红柿的营养成分──蔗糖、葡萄糖、果糖的近红外分析[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7年02期 |
19 |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J];分析化学;1999年01期 |
20 |
相秉仁,李睿,吴拥军,刘国林,高守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