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及超低温疗法脱毒技术体系的建立

王彪  
【摘要】: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是新品种选育的前提条件。超低温保存被认为是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全球及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国际上,马铃薯茎尖的超低温保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超低温基因库已在国际马铃薯中心和德国建立,并投入应用。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的研究起步晚,到目前为止仅有四例报道。马铃薯病毒病害是制约马铃薯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带毒种薯可导致马铃薯减产30-50%。无毒化栽培是目前生产上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最有效的方法,脱毒技术是生产无毒苗的关键技术。茎尖培养被广泛用于马铃薯脱毒,但是茎尖培养取材困难、脱毒率低。最新的研究表明,茎尖超低温疗法能有效地脱除包括病毒在内的病原菌,已成为一项新的脱毒技术。有关马铃薯茎尖超低温脱毒仅有一例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广谱高效的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为马铃薯种质资源超低温库的建立奠定基础,并以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为平台,开展超低温疗法脱除马铃薯病毒的研究。 本研究以中国主栽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试材,通过优化影响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超低温保存成活与植株再生的关键因素,成功地建立了中国马铃薯离体茎尖的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技术要点是:从3周龄的试管苗上,取0.5 cm带有顶芽的茎段,培养在Murashige and Skoog (1962, MS)培养基上,置于4℃黑暗条件下炼苗3周后,剥取长2-3 mm的茎尖,在含有0.3M蔗糖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天。预培养后的茎尖在室温下转入加载液(2M甘油+ 0.4M蔗糖+ MS)中加载20分钟,然后在0℃条件下用植物玻璃化液(Plan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 PVS2)处理40分钟。将茎尖转到铝箔条(2cm x 0.5cm)上的小滴(含6μl PVS2)中,直接投入液氮中保存1个小时。超低温保存后的茎尖在含有1.2M蔗糖的MS溶液中解冻和卸载20分钟后,转入成活培养基上暗培养三天,再转入再生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成苗。该技术获得了高达100%的成活率和70%的再生率。将已建立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用于测试13个中国主栽的马铃薯品种,获得了平均90%和50%的成活率和再生率。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技术体系具有高效性和广谱性。 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超低温保存后再生的植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再生植株没有发现遗传变异。 建立了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的酶联免疫血清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seved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技术。 以感染PVY的马铃薯“紫花白”和感染了PLRV的Desiree试管苗为试材,利用已建立的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技术处理茎尖,获得了高达100%和70%的成活率与再生率,再生植株的带毒状况正在检测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仇忠启;施兴荣;刘艾芹;杜磊;;马铃薯专用混合肥肥效田间试验[J];上海蔬菜;2008年04期
2 张洪路;;只要勤思考,围着土地转也能比别人转出更多金元宝[J];农村百事通;2010年14期
3 ;马铃薯茎尖脱毒防病又增产[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10期
4 熊甘飞;金一春;;丽水地区中山地带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气候优势[J];浙江气象;1991年02期
5 蔡金龙;;建阳市漳墩镇马铃薯低产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J];福建稻麦科技;2007年03期
6 赵思毅;黄承建;丁大杰;;达州市马铃薯生产“三快、三高”特点及产业化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08年08期
7 周扬家;;低热区马铃薯冬播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8年04期
8 王国平;何永垠;龙庆海;郜微微;薛根祥;;东台市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J];中国马铃薯;2009年01期
9 袁继超;郑顺林;;马铃薯肥促化控平衡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10 李建德;;马铃薯双行垄作高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2009年07期
11 罗开新;;江城县结合实际发展冬季马铃薯[J];农村实用技术;2009年08期
12 刘兴娥;李毕芳;谷建华;;浅谈镇巴县马铃薯最佳施肥配方[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年05期
13 郑素平;;“三五措施”确保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2010年11期
14 ;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J];中国马铃薯;2011年04期
15 ;麦茬马铃薯育苗移栽夺高产[J];青海农林科技;1973年02期
16 张云起,崔志峰,张振贤;改良地膜覆盖对春季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4年02期
17 廖水英,聂喜秀,钟建如;含硫复合肥对马铃薯肥效的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5年10期
18 ;创建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1期
19 刘青娥;钟仙龙;郭志平;;增施磷钾对马铃薯提质增产的效果[J];长江蔬菜;2006年12期
20 张玉霞;赵民;孙友彬;马秀玲;路秀丽;;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改进[J];北京农业;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科;刘明月;何长征;宋勇;吴秋云;熊兴耀;;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2 李青峰;吴同斌;李丽辉;王芊;;马铃薯黄金水位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3 毛琼;谢敬波;段宏兵;;国内外大田马铃薯播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开云;李文娟;王晓雪;张若芳;巩秀峰;张世彪;MARES Victor;GAVILAN Carla;POSADAS Adolfo;QUIROZ Roberto;;不同灌溉模式对我国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5 朱涛;邹雪;舒剑;林熊;王西瑶;;钾营养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小凤;张荣;韩燕;朱春来;;青海东部雨养种植区马铃薯高产施肥技术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丽莉;魏峭嵘;张伟;石瑛;秦昕;陈伊里;王凤义;;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8 刘俊霞;贾金荣;;马铃薯产业与农民增收关联机理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9 陆立银;罗爱花;谢奎忠;何三信;王一航;;甘肃马铃薯产业在科技扶贫中的作用与发展重点[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10 高剑华;田恒林;张远学;沈艳芬;戴清堂;陈家吉;;马铃薯—玉米套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霞;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沈宝云;甘肃黄河灌区马铃薯不同品种对连作逆境的响应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3 乔建磊;马铃薯雾培营养调控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倩;马铃薯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调控措施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焦峰;马铃薯氮素吸收分配特性及高效利用生理机制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年
6 井涛;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水氮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7 王全逸;马铃薯多酚类化合物对结肠癌和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花色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艳丽;外源茉莉酸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勋;马铃薯转化酶及其抑制子基因家族分析及与低温糖化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聂碧华;马铃薯Y病毒新变异株系的克隆鉴定及马铃薯—病毒互作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婷;湖南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高来伟;定边马铃薯营销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3 芶久兰;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氮肥营养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莉;日本马铃薯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石小红;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高产机理研究[D];青海大学;2010年
6 贾鑫;灌水及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0年
7 张兵兵;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技术的探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周洋;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白东旭;定边县马铃薯营销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王利勇;滴施与叶面喷施供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传普 李车书;恩施市大力推广“两早”马铃薯[N];恩施日报;2011年
2 王永青 赵淑琴;内蒙古乌兰察市“中国马铃薯之都”[N];新农村商报;2011年
3 通讯员 赵文红;蒲县着力打造马铃薯特色县域经济[N];临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齐新;我区马铃薯加工业与国际强手比肩而立[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曾滨;德宏冬季马铃薯产量效益双增长[N];云南日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刘河;靖边县叫响马铃薯品牌[N];榆林日报;2011年
7 记者 王存理 胡靖国;庙沟村 吃一堑长一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本报记者 柯颂 通讯员 周伟文;马铃薯亩利润达6620元左右[N];中山日报;2011年
9 胡克勤;越西:马铃薯产业化扶贫成效明显[N];凉山日报(汉);2010年
10 刘鹏飞 刘永祥 徐慧萍;借力小土豆 发展大经济[N];中国信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