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杜仲胶的研究

丁奋霞  
【摘要】:采集杜仲老林区的土壤和腐殖质,以杜仲皮作为基质多次富集培养,分离其优势菌株,测定其对杜仲皮的发酵性能指标,建立菌株综合选择指数以评价菌株的优劣,筛选鉴定生物法提取杜仲胶的优良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同时探讨菌株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解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旨在为生物法提取杜仲胶提供优良菌株并为此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试验分离得到能以杜仲皮为基质生长良好的真菌27株,细菌18株。筛选得到能用于杜仲胶提取的优良菌株有真菌P-24,MT-6,MT-4,P-22;细菌X-8,X-47,X-32。其中,真菌对杜仲皮的4个发酵性能指标(发酵降解率、发酵物去除率、剩余物中的杜仲胶含量及杜仲胶得率)均普遍高于细菌。菌株P-24和MT-6在验证性试验中发酵性能稳定,可以作为备用优良菌株。从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菌株P-24和MT-6进行鉴定。确定菌株P-24为青霉菌属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菌株MT-6为曲霉属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2)筛选出的草酸青霉P-24具有发酵周期短,降解能力强,得胶率高的优点,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其对杜仲皮发酵12d后,发酵物去除率达92.23%,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3)发酵时间,基质含水率,初始PH以及发酵温度均会对杜仲皮的降解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P-24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1)℃,基质含水率67.7 %,初始PH7.0,以玉米粉和硝酸铵作为起爆剂发酵时间12d。通过三元二次回归设计建立杜仲皮发酵物去除率的数学模型,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确定其最佳配比条件为:玉米粉0.50 %,硝酸铵1.00%,基质含水率67.80 %。在此配方下发酵,杜仲皮发酵去除率为94.22%,此时CMC酶活力为2.9788μmol/(min?g),果胶酶活力为5.1145μmol/(min?g)。 (4)菌株综合选择指数在杜仲皮发酵提取杜仲胶优良菌株筛选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采用菌株综合选择指数评价菌株的优劣,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筛选菌株时对某些优良菌株的漏筛;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菌株的发酵性能。采用菌株综合选择指数进行杜仲胶生物提取菌株的筛选具有简单易行,实用性强的特点。 (5)杜仲皮纤维素类降解机理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发酵杜仲皮时产生的CMC酶及果胶酶直接影响其对纤维类物质的降解能力。CMC酶和果胶酶活力的大小与发酵物去除率成强相关关系。菌株P-24单因素试验中,CMC酶和果胶酶活力的变化表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以及基质含水率都是通过影响菌株自身的生长繁殖,促进或者阻碍菌株产CMC酶及果胶酶活力的能力及影响产酶量的增加,进而直接影响纤维素酶解反应的速度。碳源作为一种诱导物,可诱导菌株P-24产生纤维素酶;氮源的添加可以补充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CMC酶和果胶酶活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嶺北坡适宜发展杜仲[J];陕西农业科学;1972年10期
2 李爱华;樊明涛;师俊玲;;杜仲内生菌的分离及产PDG菌株的筛选[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3 黄在康;杜仲的开发利用—杜仲酒试制成功[J];浙江林业科技;1987年02期
4 张康健,王蓝,张凤云,陈荣;杜仲叶与皮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申延,何泼;杜仲种子发芽试验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5年04期
6 季志平;苏印泉;;栽培方式对杜仲皮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9期
7 陈文德;彭培好;王丽华;李万平;;杜仲对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7年03期
8 杜红岩;李钦;赫锦锦;刘昌勇;刘攀峰;;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中几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9 唐延明;王旭光;;杜仲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08期
10 陈业理;;杜仲的栽培与利用[J];广西林业;1992年05期
11 马柏林,梁淑芳,张康健;医用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仲皮增厚效应的比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2 程月飞;程月总;郑作雷;;杜仲育苗造林技术及开发利用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13 赵红艳;王太霞;赵红棉;蔺芳;李景原;;杜仲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及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14 徐丽萍;喻方圆;陈浩;汤红红;;超声波提取杜仲皮总黄酮工艺[J];林业科技开发;2010年04期
15 晋明奇;;江淮地区地形因子与杜仲生长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7期
16 许华;;杜仲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17 徐文俊;张英;;杜仲叶与皮中绿原酸的正交提取对比实验[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8 杜红岩,谢碧霞,孙志强,杜兰英;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含胶性状的变异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9 柳娜;陈晓青;刘伟;欧阳冬生;出山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甙和丁香脂素二糖甙[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20 田丰登;曹海英;郑孝严;;杜仲密植栽培与常规栽培的产量对比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宗凡;;杜仲资源开发利用及栽培[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刊[C];1994年
2 侯惺;吕文海;;近十年杜仲药理研究述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凌峰;;杜仲树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黄友谊;杨晓萍;胡伟;宁祖林;;花香型杜仲混合茶配比研究[A];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C];2008年
5 吴中能;刘德胜;;杜仲人工林丛干对皮、叶产量影响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陆长根;盛宁;李维林;贺善安;;复方杜仲胶囊的研制[A];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裴红宾;;不同用途杜仲林技术经济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王丽楠;杨美华;;不同部位、不同生长年限杜仲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摘要)[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军;侯丽娟;陈均;;薄层扫描法测定杜仲叶中桃叶珊瑚甙的含量[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10 宋莎莎;宋小妹;;炮制方法对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与绿原酸含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世会;杜仲蛋白纯化、序列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奋霞;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杜仲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赫锦锦;杜仲皮及雄花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徐咏梅;外源激素对杜仲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静;四倍体与二倍体杜仲生长、抗寒及主要药物成分的比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苑子夜;杜仲叶抗氧化性及主成分合成积累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聪;从杜仲叶中制取杜仲胶及绿原酸的工艺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刘昌勇;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形成积累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胡文彬;杜仲中京尼平苷酸和松酯醇二葡萄糖苷的分离及多种成分同时检测方法[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9 贾磊;杜仲对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与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兰文菊;菜籽粕的脱毒工艺及添加杜仲、脱毒菜籽粕鸡饲料的研制[D];吉首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君祥;陇南打造西部杜仲产业体系[N];农民日报;2011年
2 叶忠孝;强壮筋骨 首选杜仲[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马志超 程俊杰 商玉玲;植物的“活化石” 致富的“金钥匙”[N];河南日报;2007年
4 陈柯 龚志伟;四川旺苍双管齐下助力杜仲产业[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宝建;杜仲有效成份多[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6 廖伟坤 许建红;了解杜仲自然变异类型有助基础鉴别[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丁洪美;科技列车行驶在贵州大地[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8 程光丽;杜仲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清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河南农业大学 高致明 教授 提供;杜仲银杏叶饮料[N];河南科技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邓海燕 朱雅雄;解决天然胶短缺有新途径[N];中国化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