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退化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青海省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海北高寒草甸在青海省环湖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日趋严重的草地退化已逐渐对青海省的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极大地制约着青海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针对放牧或人工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恢复治理措施,已经有较多学者做出研究和探讨,针对草地退化的现状,许多的研究者主张采用围栏封育、补播、鼠害防治、人工草地建植等一系列措施,利用现有研究成果,与当地政府和有关生产部门结合,在退化草地恢复和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退化草地的恢复或重建,是一个长期并极其艰巨的任务,要求包括政府机关和各级管理、生产单位紧密配合,分工明确,措施合理有效,不间断地进行监控、管理、改造,各项工作有序分期有步骤地进行,思想上重视,方针明确,重在坚持,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取得成效,使退化草地面积逐年减少,草场品质得到改善,草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在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试图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与草地退化及恢复治理的关系,从较少人研究或较少报道的角度,对草地退化的机理进行尝试性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恢复治理措施。第一章绪论部分着重对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简况做出描述,提出本研究的着眼点和研究思路方法。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面积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9%。草地退化是严重阻碍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工作,必须从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到退化草地级别确定,从退化程度趋势预测,到提出合理的恢复治理措施,科研和生产单位密切配合,使合理有效的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在退化草地分布的广大地区,结合申报和完成的大量科研项目,争取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从而充分掌握青海省退化草地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设备资源,积极开展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改善青海省畜牧业生产的环境和基础条件。
第二章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通常被基础植物学科或环境学科描述,但目前对其与草地退化的相互关系报道较少。探讨生物学特性对高寒草甸植被逆行演替的影响,可为保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缓解高寒草甸的逆行演替提供参考。
第三章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和季节性数量变化,是退化草地复生的基础数据。目前对青海省环湖地区及海北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状况已有部分报道,但数据较少。通过这一部分基础数据的掌握,可以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和依据,但在结合当前种子库状况具体实施合理的恢复治理措施,尚需进一步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第四章当前对放牧草地物种多样性高低是否具有实际生产价值在研究领域尚存在较多争议。一方面,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物种多样性高,杂类草甚至有毒有害草类的种类数量也较高,从放牧畜牧业生产的角度看,会影响到优良牧草的数量和均匀分布。因此,研究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以为牧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间接达到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的目的。
第五章围栏封育治理退化草地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地区,也有较多报道。我们通过实际工作,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第六章结论部分,通过我们的研究工作,探讨退化草地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采取具体的治理措施,达到对退化草地恢复或重建的目的。同时,对开展以上几方面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出分析,以便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做的更好。
总之,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进行综合整治,在许多方面需要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从基础数据的获取,到具体措施的落实,以及长期的监控管理,要求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大量实地工作者和研究者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果,使畜牧业生产能够持续顺利有序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