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

张静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导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尽管国家已出台系列支农和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及各区域间差异程度如何、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及各区域间差异程度如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协调性程度,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且这些方面都是目前理论探讨的薄弱点或空白点。基于此,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效率、能力与效率协调性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研究,从理论上以弥补相关研究方面的欠缺,同时为各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农业科技创新潜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及农业科技创新贡献能力方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运用DEA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基于能力分析和效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的投影变换原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第四、在全面总结美国、德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区域地提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我国各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以北京和上海两地尤其突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也显著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省市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河南,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华南地区的福建、华北地区的天津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得出,2006-2008年,大多数位于中东部省(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水平,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第三类和第四类水平(青海和宁夏除外),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结果得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而不是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善。 (3)1990-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适度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向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贡献了29.7%。从不同时期来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整体呈现“U”型演进轨迹;从区域层面来看,2006-2008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的TFP增长率均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慢。 (4)通过构造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出,2006-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创新水平较低(0.3999),呈现波动状态。通过构造农业科技创新协调系数指数得出,2006-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协调性较高(0.9348),呈现波动状态,但变化幅度不大,协调性基本趋于一致。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农业科技创新类型呈现高水平高协调型、高水平低协调型、低水平高协调型和低水平低协调型四种类型。大部分省(市)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协调性基本保持一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两因素呈弱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87)。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轶群;陆远东;;加强农业科技管理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新疆农业科学;2007年S2期
2 邹庆鹏;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06期
3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市场论坛;2008年08期
4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2期
6 李兴华;常立沙;;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7 朱明芬;徐长明;娄火明;徐小义;严建立;;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年05期
8 欧阳欢;郭安平;张平恒;;热带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7年06期
9 柏振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年06期
10 唐小见;杨梦婷;;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11 张文棋;宋国林;张小芹;严四容;郑境辉;;构建提高福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2 刘焕菊;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0年02期
13 王晓燕;李树英;;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03期
14 年永琪;;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研究[J];乡镇经济;2008年01期
15 袁绍光;;翟虎渠:科技才能让中国农村真正进步——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J];中国老区建设;2008年04期
16 ;会议报道[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年01期
17 严少华;李德新;;构建创新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18 ;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7期
19 李长健;朱梓萁;曹俊;;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学理论;2008年04期
20 张文棋;黄跃东;郭慧文;严四容;郑境辉;;金融支持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文骏;童利标;李从利;袁魏华;陈文兵;;军校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汝绪伟;李星洲;彭利民;朱运海;孙灵文;张雷;王京卫;于焕菊;樊辉;武红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3 冯聪;;落实《决定》精神,加强地质人才培养——关于高校地学人才培养的建议[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先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陈刚;李昕;裴健;;新专业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哈工大材料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6 陈金炎;;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地矿经济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舒飞涛;崔洪章;许静;张树兰;;把握科技创新政策 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8 盛培秀;;科技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之对策分析[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中可;苏维词;马黎;;影响贵州企业科技创新的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10 许景辉;张成凤;;“引、育、管”式的电气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建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谭恒;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廖文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7 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国平;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长春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3 张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石雨鑫;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桃荣;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6 孙永胜;论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筱婷;通过科技项目辅导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孙巍;沈阳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分析及对策[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闫海燕;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滕翠红;民进连云港市委调研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毕建仁;威海完善四大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08年
3 刘绪磊;“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京召开[N];农资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梅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N];农民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昌友;我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N];玉溪日报;2009年
6 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王勇;咸安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N];咸宁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仲明 通讯员 王永明;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现场会在泰召开[N];泰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N];农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徐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关注孤儿健康成长[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薄小波;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N];文汇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