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麦田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摘要】:养分和水分一直是制约旱地农业生产,特别是黄土塬区雨养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两大关键性因子,所以对水肥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进行研究,对于旱作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黄土塬区农田特点,对该区农田蒸散特征和不同施肥试验下的作物生产状况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DSSAT模型等方法对不同水肥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水分利用及生产潜力状况进行了模拟,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日均蒸散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抽穗期﹥拔节期﹥灌浆期﹥返青期﹥成熟期﹥越冬期,抽穗期和拔节期的农田蒸散量分别为5.69mm和4.52mm,灌浆期后受水分亏缺的影响,日均蒸散迅速下降到2.10mm/d。月蒸散量以4-6月相对较高,共399.78mm,分别占越冬期后总蒸散量的32.60%、24.42%、16.38%,为全生育期的“高蒸散期”。
2.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降水年型下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1)不同试验条件下,与对照(CK)相比,高氮高磷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平水年和干旱年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8.37%和62.9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36.72%和31.21%; 2)不同降水年型下,氮磷配施处理对叶重、秸秆重、籽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基本呈现高氮处理低氮处理对照的趋势,对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言,5种处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高氮高磷高氮低磷低氮低磷低氮高磷对照。
3.利用潜力概算模型对长武试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进行概算,结果表明:试区冬小麦连续20年光温生产潜力值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小,介于6978.90kg/hm2-8999.08kg/hm2之间,相对变率为7.00%;20年逐年降水生产潜力值低于对应年份光温生产潜力284.23kg/hm2-1911.43kg/hm2,相对变率为8.91%。平水年光温及降水生产潜力值较干旱年潜力值分别高112.42kg/hm2和1724.99kg/hm2。冬小麦水分满足系数Wdm在平水年及干旱年型下分别为0. 91和0. 74。由于平水年型下降水量相对较大,作物供水量基本可满足作物所需水量,其水分亏缺率较小,为2.46%,产量减低率也较低为9.35%;而干旱年型下,由于降水量明显减少,水分亏缺率较高为7.29%,直接导致产量的大幅度降低,其当年产量减低率达到25.60%。
4.利用DSSAT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土壤水分动态及其生产潜力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SSAT模型对黄土塬区小麦生物产量、水分利用及生产潜力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不同处理下生物量及LAI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结果基本吻合,三种N处理下LAI的RMSE分别为0.56、0.59和0.65;生物量RMSE值分别为1291.57、1681.64和1809.36,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不同N肥处理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较小,模拟相对误差介于0.0037-0.0051cm3/cm3,吻合度较高。对24年冬小麦生产潜力模拟值、概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概算结果普遍偏高,在描述作物生产潜力上效果较差,DSSAT模型相对潜力概算模型计算结果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与实测高产值更为接近。
|
|
|
|
1 |
庄尔奇;刘强;高方彬;洪信谱;;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
2 |
季广德,陈彦才,刘卫东;内蒙古典型旱农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3期 |
3 |
唐仕华;印度龙虾生产潜力巨大[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6年12期 |
4 |
;电子元器件市场生产潜力大[J];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6年05期 |
5 |
;陕南的油茶资源及生产潜力[J];陕西林业科技;1975年05期 |
6 |
张连佳;姜建方;张杭英;董勤红;;发挥低丘红壤幼年稻田生产潜力有关技术措施的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
7 |
贺福中;郭志利;;闻喜县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J];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8 |
徐文修;许秉钊;;木垒县旱地春小麦生产潜力初探[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9 |
宋凤斌,姚运生,戴俊英;长春地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J];吉林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
10 |
孙希华;长清县农用土地生产力评价及生产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
11 |
郑亚萍,田云云,沙继锋,张美英;花生生产潜力与高产途径[J];花生学报;2002年01期 |
12 |
王龙昌,谢小玉,王立祥,蒋骏;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2期 |
13 |
梁佳勇,谢振文,何昆明,冯颖竹;广东水稻生产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年04期 |
14 |
唐冲,马礼,杜淑焕,魏爱青;尚义县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其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4期 |
15 |
李建平;论消费环境与节约型社会[J];生态经济;2005年12期 |
16 |
王建勋;朱晓玲;庞新安;刘彬;李新国;;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以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06年02期 |
17 |
黄利斌;李晓储;张定瑶;陈永辉;陆兴安;;丘陵岗地中山杉302生长规律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18 |
蒋桂英;白莉;吕新;;绿洲农区与非绿洲农区棉花生产潜力评价与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5期 |
19 |
夏海乾;钱晓刚;冯勇刚;廖勇;;贵州烟叶产量生产潜力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6年05期 |
20 |
姜志伟;武雪萍;华珞;蔡典雄;逄焕成;吴会军;姜涛;郑妍;李银坤;;洛阳旱地夏玉米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