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陶文芳  
【摘要】: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资源和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环境问题的相关度更为敏感。本文选用在进行一体化建设的西安-咸阳地区作为典型区域,选取1988年、1995年、2006年三期陆地卫星(Landsat)遥感数据作为基础,结合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城市化过程及景观格局分析、驱动机制研究为主线,进行了西安-咸阳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研究。三期的数据精度分别为94.92%,95.70%,92.19%。研究结果表明: (1)1988年到2006年18年间,西安-咸阳地区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耕地大面积流失,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1988-2006的近20年间,该地区出现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城市用地快速增加,农业用地迅速减少;在此时间段内,建设用地增加了207.68%,耕地减少了28.21%,林地减少了39.11%。在1988到1995年间,147 k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995到2006年间,转化数量为232 km2,远大于第一阶段转化值;西安市的城市化进程大于咸阳市,尤其是在西安市东北角以及西南角地区,发展迅速。1988年到2006年,西安-咸阳地区发生变化的土地面积为335.9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68%,年变化率的1.37%,主要发生变化的地类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占转化总量的99.05%。在此期间,耕地净减321.83 km2,变化率为28.21%,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水域;水体总面积变化不大;林地净减5.42 km2,变化率为39.11%;建设用地净增327.40 km2,变化率为207.68%,是变化率最大的地类。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主要是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建设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水体,林地-耕地,其中,耕地-建设用地转变占总变化量的95.19%。由此可见,西安咸阳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1988年到1995年间,西安-咸阳地区发生变化的土地面积为135.7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97%,年变化率为1.42%。1995年到2006年间,发生变化的土地面积为221.28 ki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26%,年变化率为1.48%。 (2)在研究时间内,耕地景观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不断上升,最大斑块指数严重下降,从1988年的30.8650下降到2006年的14.0964,约下降了三分之二,耕地景观在距离城市较近的区域已大规模连片的消失,尤其是1995年以后,发展速度非常快。水体的整体变化变化不是非常大,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形状指数、最大斑块减小。林地由于整体占有面积非常小,且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对整个区域景观变化的贡献率不是很大,基本无明显影响。建设用地景观在研究时段内,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变化面积及变化速度最快,对整个景观格局起决定性的影响,且该景观完全是由人为定向干扰活动而产生的人工景观类型。从1988年到2006年18年间,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增长,斑块数、斑块密度显著降低,边界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明显上升,表明城市的发展总体上呈片状集中向外扩张,人工景观正逐渐取代以耕地为主的自然景观. (3)1988-2006年18年间,西安咸阳地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城市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覆被发生明显变化,城市扩张明显,城市规模从1988年的147.65 km2扩张到2006年的485.05 km2,净增加的城市用地面积为327.4 km2,城市所占土地面积从1988年的11.58%上升到2006年的35.06%,增长迅速。1988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的增长率高达207.68%,年增长率为11.54%。在此期间,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变化也非常大,其中,城市化比例为27.21%,城市化强度达1.51%。1988-1995年,西安咸阳地区建设用地增加了113.37km2,增长率为71.91%,年增长率为10.27%。与1995-2006年相比,城市化比例此时并不是很高,为9.4%,城市化强度为1.34,对研究区研究时间内的城市化贡献率为34.63%,土地利用/覆被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用地快速扩张;1995-2006年,建设用地增加了214.03 km2,增长率为78.97%。在西咸一体化的影响下,经济开发区、工业区、旅游景点规划进一步上规模。在此期间,城市化比例为19.64%,城市化强度为1.79%,对城市化的贡献率为65.37%。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西安-咸阳地区城市发展时空变化模式。沿两市行政边界线,分别每隔一千米做为一个缓冲区,在连接两市市中心的地带共得到10个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缓冲区内,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区域1到5城市用地增加值均超过400%,区域6到10城市用地增加值少于1到5区域,但增加值也在200%以上,其中,第一区域的增加值为498%,在离两市市中心最近的缓冲区的增加值为273%;城市发展模型表明,两市正在结构上朝一体的趋势发展。 (4)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和经济发展,是西安-咸阳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每户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非常大,改革开放后30年,人口数和户数在不断上升,其中,人口每年增长率为1.83%,户数增长率是3.52%,平均每户人口数在不断减少。1978年每户人口数量为4.78人,2006年为3.64人。由于每户人口数不断减少,对住房要求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用地的直接增加,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是伴随农村人口向城市推进的一个过程,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西安-咸阳地区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但是和沿海地区比较,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做好城市发展变化监测,以减少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西安-咸阳这样在西北地区的生态脆弱区,显得尤为重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2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3 刘世梁;郭旭东;连纲;王静;;黄土高原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多尺度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4 黄方,刘湘南,叶宝莹,张树文,张养贞;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范月娇,江晓波;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年05期
6 李静,赵庚星,范瑞彬;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李勇;薛阳富;程根伟;;三江流域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8 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张宗科;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年05期
9 程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01期
10 张镱锂,张玮,丁明军;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估算碳储量的差异——以海南岛森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11 赵米金,徐涛;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1期
12 范月娇,周万村;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巫山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13 曹银璇,张继贤,燕琴,张运生;基于遥感的土地覆被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实验[J];测绘通报;2005年04期
14 蒙吉军,吴秀芹,李正国;黑河流域1988—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5 胡斌,祝意青,徐云马,操启明;西安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16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10期
17 任晓华,蔡述明,任宪友;奇异值分解法在湖北省农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8 肖鲁湘;张增祥;;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19 王石英;张宏;杜娟;;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近期土地覆被变化[J];山地学报;2008年04期
20 张裕凤,王凤玲;乡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蓓蓓;叶瑜;;东北过去300年耕地重建数据与国际数据库对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高小红;吴世新;王一谋;;基于遥感与GIS的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进洲;;地质环境对我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浅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喻逢春;;当前土地利用中违法行为发生的思考[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杨波;;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韩毅;;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建设用地发展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文芳;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兵;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成军锋;乌兰布和沙漠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7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MOIWO, JUANA PAUL;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补排影响的时空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伟伟;崇明东滩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预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晓晗;江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D];西南大学;2010年
4 檀迎娟;基于GIS的峰峰矿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张力猛;基于GIS的新疆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与信息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6 郑富强;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李雪强;恩平市产业转移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皮明;湘乡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敏;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差异的生态补偿[D];广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将建用地逐级考核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张潇琳;南京严把用地项目预审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李铁兵 通讯员 冯战平 王雅云;鹿泉“腾笼换鸟”实现腾挪土地利用最大化[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震晓;土地利用强调“计划经济”管理[N];安阳日报;2007年
5 记者 田春华;农村土地利用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记者 顾海洋;贵阳土地利用修编总规通过审定[N];贵阳日报;2006年
7 王立彬;《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 李见秋;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探讨[N];郴州日报;2009年
9 郑芃芃;落实“双保” 规划未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兆汝;土地利用协调引领中国健康城镇化[N];中国建设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