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对策的研究
【摘要】:渭北黄土高原是全国唯一符合苹果生长七项气象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苹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截止2010年,全省苹果面积60.15万公顷,产量856.01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但是,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苹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布局仍需优化、良种良法不配套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深入陕西省苹果生产县区进行实地调查,掌握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现状,查阅苹果生产发达国家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情况,经过研究、分析、对比,找出不足,根据陕西省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优化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建议及对策。
1.陕西省苹果品种发展存在问题
(1)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早、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05%、15.37%、82.58%,晚熟过多,早熟奇缺;另外晚熟品种中富士占70.4%,品种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对苹果品种多元化的要求。
(2)加工与鲜食品种失衡,从理论上计算陕西省每年需要300-400万吨加工苹果,占全省总产量的40-50%,而陕西省目前苹果加工品种基本上是空白,加工原料主要是鲜食苹果的残次果。
(3)品系混杂,由于苗木市场监督和管理不力,苗木调运秩序混乱,导致劣质、混杂苗木建园,表现出果形、果色、大小差异大,商品性差的特点。
(4)外来品种占主导地位,我省自主选育品种秦冠、秦阳栽培面积仅占10.2%左右。
(5)良种良法不配套,表现在立地条件差,投入不足,单产低,优果率不高;授粉品种不足,坐果率低;技术创新水平不够等方面。
2.陕西省苹果品种优化对策
(1)进一步优化各生态区品种结构。渭北优生区北部应以发展红色晚熟、中晚熟鲜食苹果品种为主,适量发展早中熟品种,适当发展加工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5:20:75为宜。鲜食和加工品种以70:30为宜。渭北优生区南部应鲜食、加工品种并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10:30:60为宜。陕北适宜区应重点发展抗寒性和适应性强的晚熟和中晚熟品种,适当发展早熟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2-3):(17-18):80为宜。关中次生区要大力发展鲜食早熟、中早熟和加工品种。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达到6:4;早、中熟品种比例达到55:45。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认真落实《陕西省果树种子苗木管理办法》,抓好苹果产业的源头工程。重视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提纯;加强后继储备良种选育、引进和审定;大力搞好良种脱毒快繁;规范新优品种推广程序。
(3)强化和完善良种苗木体系建设。建立新优品种繁育体系;高标准建立苗木基地。
(4)积极开展示范栽培,大力推广良种苗木。搞好良种区域化试验;加大新优种苗示范力度;重视品种的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