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西北地区甘草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

李丽  
【摘要】:本文综述了根瘤菌和内生细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所采用的先进研究方法,并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点和甘草的特性进行了描述。通过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揭示了甘草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采用结瘤试验和促生属性测定菌株对甘草生长的影响,应用辨别式分析(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菌株的基因型与地理来源,寄主种类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及通过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recA和rpoB)和共生基因(nodA,nodC和nifH)的全序列测定分析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我国西北地区四个省五种甘草中共分离到159株根瘤内生细菌,其中,115株来自于新疆,26株来自于陕西,13株来自于甘肃,5株来自于宁夏。大约60%的菌株(95株)分离自乌拉尔甘草,28株分离自光果甘草,8株分离自圆果甘草,6株分离自黄甘草,2株分离自胀果甘草,20株分离自未知种类的甘草。 AFLP和1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揭示我国西北地区甘草根瘤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全部菌株被划分为7个AFLP群和4株单个菌株,在6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进一步划分为29个亚群。每个亚群代表不同的根瘤菌和非根瘤菌的种。其中,73%的菌株位于α-proteobacteria门,包括57株Mesorhizobium,25株Rhizobium,11株Sinorhizobium,6株Phyllobacterium,16株Agrobacterium和1株Rhodobacter;20%的菌株位于Firmicutes门,包括31株Paenibacillus和1株Microbacterium;还有6株菌位于γ-proteobacteria门,包括3株Erwinia,2株Pantoea和1株Enterobacter。 分离于甘草根瘤的内生细菌中,几乎所有Mesorhizobium属的菌株都能与供试的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形成根瘤并有效固氮,为优势共生菌;而Rhizobium和Sinorhizobium属的菌株与这两种甘草的结瘤固氮能力是随机的且不稳定,为偶然共生菌;其他内生细菌并不能使这两种甘草形成根瘤,为非共生菌。 非共生的内生细菌中,75%的菌株具有产IAA的能力,且Agrobacterium属的菌株最强;具有产铁载体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与IAA类似,分别为71%和77%;49%的菌株可以产生有机酸,但仅有6株菌具有溶磷能力;31%的菌株具有产蛋白酶的能力,且大部分为Paenibacillus属的菌株;供试菌株产脂肪酶能力最差,仅有4株,为Paenibacillus和Rhodobacter属的菌株。因此,甘草根瘤内生细菌中,一些菌株具有多种促进植物生长的属性,为潜在的植物生长促生菌。 DA分析表明甘草根瘤内生细菌的AFLP基因型分布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按照它们的地理来源,74%的AFLP基因型被归为3个类型,即新疆北部(NX),新疆南部(SX)和我国中部(CC)。根据寄主植物的种类,82%的AFLP基因型被划分为4个类型,即乌拉尔甘草(G. uralensis),光果甘草(G. glabra),黄甘草+胀果甘草+圆果甘草(G. eurycarpa + G. inflata + G. squamulosa)和未知种类甘草(Glycyrrhiza spp.)。其中,根瘤菌AFLP基因型的划分尤其依赖于它们的寄主植物甘草的种类。CCA分析表明所用环境因子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细菌基因型的分布规律,其总贡献率仅为8.4%,但仍提供了一些两者相关的线索。细菌基因型被划分为3个类型:AFLP 4d(Paenibacillus(P))的分布与纬度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降雨量呈负相关;AFLP 4a和1a(Mesorhizobium - Rhizobium(MRGU))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而AFLP 3b和5e(Mesorhizobium(M))的分布与所分析的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其分布可能受本研究未分析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另外,较低的年平均降雨量可能是导致新疆乌拉尔甘草根瘤中较多的Paenibacillus spp.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16S rRNA、recA和rpoB基因全序列分析,除个别菌株外,其系统发育树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结果。分支Ⅰa在三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中均与M. tianshanense聚在一起,说明它为该种类。但分支Ⅰb,Ⅱ,Ⅲ和Ⅳ在三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中处于不同的分类地位,并与不同的已知种聚在一起,因此很难确定它们的准确分类地位,需要更多的持家基因参与。共生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甘草Mesorhizobium根瘤菌的nifH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有可能蕴藏着新的共生基因。综合nifH,nodA和nodC基因全序列分析,其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较类似,表明不同的共生基因之间相关性很高。所有菌株根据地理来源和寄主种类形成不同的分支,表明来自于不同地区及不同甘草的菌株,其共生基因存在着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型或生物地域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军,孙福在,田宏先,崔林,赵廷昌;防治马铃薯环腐病有益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微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2 王刚,李志强;小麦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纹枯菌的拮抗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2期
3 卢镇岳;杨新芳;冯永君;;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分类、定殖与应用[J];生命科学;2006年01期
4 王万能;全学军;;烟草内生细菌Atp-oe的发酵过程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03期
5 蓝江林;朱育菁;苏明星;葛慈斌;刘芸;刘波;;水葫芦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崔林,孙振,田宏先,王利琴,徐惠云,孙福在,袁军;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环腐病菌的拮抗作用检测(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7 龙良鲲,肖崇刚;内生细菌01-144在番茄根茎内定殖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5期
8 王万能,全学军,肖崇刚;烟草内生细菌防治烟草黑胫病及促生作用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5年04期
9 易龙,肖崇刚,马冠华,王万能,龙良鲲;防治烟草赤星病有益内生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10 陈宜涛;王伟剑;;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6期
11 蓝江林;刘波;朱育菁;林营志;葛慈斌;刘芸;;水葫芦内生细菌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2期
12 邱思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研究[J];武夷科学;2008年00期
13 杨海莲,孙晓潞,宋未;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8年04期
14 宋素琴;欧提库尔·玛合木提;房世杰;顾美英;朱静;;新疆胀果甘草内生细菌枯草芽胞杆菌产甘草酸类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9期
15 邱并生;;玉米内生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10期
16 周俊辉,周厚高,刘花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J];广西植物;2003年01期
17 何红,邱思鑫,蔡学清,关雄,胡方平;辣椒内生细菌BS-1和BS-2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及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18 陈小静,冯定胜,赵明,张小洁,王一丁;四种华重楼内生细菌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9 王跃强;谭周进;周清明;肖启明;杨友才;;白菜内生细菌的分布规律初探[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年01期
20 王万能;全学军;;烟草内生细菌Atp-oe的防治作用及发酵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霞;张青文;周明牂;;水稻内生细菌的验证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2 劉雲霞;張青文;周明(?);;水稻内生细菌的验证及杀虫毒蛋白的遗传转化[A];’98海峡两岸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1998年
3 林毅;郑陈娟;蔡福营;袁宇熹;;红树林和茶内生细菌的分离归类及促生抗菌作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育菁;刘波;胡桂萍;郑雪芳;史怀;;水稻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艾尔肯·热合曼;卡依尔·玉素甫;艾尼江·尔斯曼;马丽艳木·阿木东;玛丽帕·吐达洪;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塔河古河道胡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霞;陈小忠;马晓彤;姜瑞波;;水稻种子际及其内生细菌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蓝江林;朱育菁;葛慈斌;刘波;王秋红;;水葫芦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魏赛金;涂国全;;珙桐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增贵;庄敬华;陈捷;刘限;薛春生;刘军华;;玉米品种遗传多态性与内生细菌种群的相互关系[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爱华;殷幼平;李颜方;谢攀;王中康;;HLB罹病柑橘韧皮部组织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研究[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先;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李振东;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龚明福;新疆苦豆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许明双;番茄和水稻种子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及促生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丽;中国西北地区甘草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邱思鑫;防病、促生植物内生芽孢杆菌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马冠华;烟草内生细菌Itb57生物学性状及其对黑胫病的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振山;西北地区苦马豆根瘤中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其促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邱服斌;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对人参根内生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万勇;内生细菌在重金属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向平;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拮抗内生细菌筛选、鉴定与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韩松;内生细菌对棉花枯黄萎病的拮抗机制[D];塔里木大学;2011年
3 孙洋;内生细菌BS-315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防治作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科立;香蕉嗜铁内生细菌BEB3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机理初探[D];海南大学;2010年
5 刘诗扬;碱蓬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冠华;烟草内生细菌种群动态及拮抗活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赵健;番茄防病内生细菌ZB-6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8 王万能;烟草内生细菌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严玉宁;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筛选[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文俊;西瓜内生细菌JK-3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其拮抗机理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