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嗅觉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棉铃虫嗅觉相关基因的功能,以棉花上的重要害虫棉铃虫为研究对象,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雌雄棉铃虫触角全长的cDNA文库,通过NCBI上的BLAST工具比对筛选,获得15个OBP基因(其中12个为新基因)、7个CSP基因(6个为新基因)和12个受体基因(1个为新基因),通过进一步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将获得的OBP基因通过进化树归类,将获得的OBP基因归类,包括9个OBP基因,1个ABP基因,3个PBP基因,1个GOBP1基因和1个GOBP2。利用荧光技术研究了14个典型OBP基因和2个CSP基因在雌雄棉铃虫成虫各部分和各龄期幼虫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嗅觉基因大部分在触角中表达,也有一些在足中表达。
2.通过原核表达方式表达并纯化HarmOBP5、HarmOBP6、HarmPBP1、HarmPBP2、HarmPBP3、HarmCSP5和HarCSP6等蛋白,并进行了荧光竞争结合试验。
3.通过电生理反应(EAG)和风洞试验观察了棉铃虫对结合试验反应强烈的10种气味物质的行为反应。
4.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和双偏振光干涉测量技术(DPI)研究了嗅觉相关蛋白与气味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通过软件模拟预测出棉铃虫嗅觉相关蛋白的结构,进行了小分子对接模拟,为后期验证关键氨基酸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张近光;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J];江西农业科技;1986年06期 |
2 |
R.V.Gunning;C.S.Easton;李世友;;澳大利亚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J];世界农药;1986年02期 |
3 |
吕建萍;一代棉铃虫发蛾早、蛾量大[J];植物保护;1993年04期 |
4 |
王笃兵;棉铃虫猖獗为害苹果[J];昆虫知识;1994年02期 |
5 |
卞国新;如何提高棉铃虫的防治效果[J];中国棉花;1994年09期 |
6 |
吴孔明,郭予元;营养对棉铃虫发育积温的影响[J];植物保护;1994年04期 |
7 |
赵秀芹,薛国杰;平原果园棉铃虫的防治[J];山西果树;1994年01期 |
8 |
文汇;棉铃虫的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1994年08期 |
9 |
黄朝炎;1994年老河口市棉铃虫发生与防治工作总结[J];湖北植保;1995年S1期 |
10 |
关地;棉铃虫非药剂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1995年05期 |
11 |
孙立德,王兴帮,薛大新,吕广辉,张殿香,牛殿礼;棉铃虫监测防治气象实用技术[J];辽宁气象;1995年04期 |
12 |
王玉堂;棉铃虫非药剂防治技术[J];农村成人教育;1996年06期 |
13 |
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王庆林;棉铃虫饲养中的几点新发现[J];江苏农业研究;1996年02期 |
14 |
李光河,常新山,李慧芸;卫辉市棉铃虫综防技术经验[J];江西棉花;1996年04期 |
15 |
朱九生,乔雄梧,李捷,秦曙,屈会选,尹青云,郭晋平,徐广益,朱百杰,郜潮峰;防治抗性棉铃虫的药剂田间筛选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
16 |
王盾;;利用外激素生物控制棉铃虫将成为现实[J];宁夏农林科技;1996年01期 |
17 |
高金,吴建红,李海平,贾林生;棉铃虫发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1997年03期 |
18 |
李明才;农二师棉铃虫综防技术方案[J];新疆农垦科技;1997年04期 |
19 |
胡爱芝,穆吉庆;麦盖提县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1997年03期 |
20 |
王永山;王风良;沈田辉;顾允珍;;40%高渗丙·辛乳油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J];江苏农药;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