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

张军驰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大为改观,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也更为稳固。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加之本身极度脆弱,虽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局部改善、但是整体不断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有关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从调整的范围、手段、内容和取得的实效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要素,加快推动和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内容,对我国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客观评价,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环境政策内容不够全面、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调整方法和手段单一、执法不严;退耕还林政策、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水土保持政策等强化行政命令、忽视市场作用、多头管理出现部门冲突、政策缺乏激励措施、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上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政策理念、政策体系、调节手段和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政策理念相对滞后、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政策执行环节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实践的分析考察,提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应在战略层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在观念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道路方面走生态文明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生态文明为理念,遵循协调统一、环境民主、制度创新和本土化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全面创新,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宏伟目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浪;公众与环境[J];经济工作导刊;2001年21期
2 宋国君;张翕;;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政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绿色诺贝尔”戈德曼环境奖颁奖 于晓刚成为亚洲唯一得主[J];环境保护;2006年08期
4 王质红;浅谈铁路运输业跨越式发展中环境保护管理工作[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5年03期
5 任秀芬;;发挥环保民间组织作用 共同促进环保事业发展[J];海峡科学;2007年06期
6 岳冠华;陈玉平;陆兆华;;环境信息公开是环境应急管理的必要手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6期
7 崔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探析[J];中外企业家;2009年16期
8 张莉萍;;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政策述评[J];鄱阳湖学刊;2011年02期
9 傅伯杰,马克明;中国的环境政策效应与污染治理效果分析[J];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10 熊继海;;欧盟的环境政策与环境行动规划[J];能源研究与管理;2009年04期
11 王惠娜;;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在中国情境下能否有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12 谢红彬;对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13 李宝娟,王玉红,滕建;2002年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概况[J];环境保护;2003年12期
14 林梅;;欧共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政策[J];北京观察;2001年03期
15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推进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及保障机制初探[J];四川环境;2008年05期
16 徐鸿涛;李越根;;乌拉圭的环境政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6年03期
17 蔡守秋;论中国的环境政策[J];环境导报;1997年06期
18 宋吉钟;韩国环境状况与环境政策——以’97环境白皮书为主线[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19 赵宇峰;政府应采取积极的环保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20 宋洪远,朱平国;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美怡;;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昕杰;;完善节能减排环境政策再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李志杰;;滇池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A];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C];2011年
4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5 李喜燕;;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兰;李叶欣;孙绍伟;;我国环境基本法中公众参与专章立法之探讨[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7 周辉;;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差异化环境政策初探[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润羊;花明;;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10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崔先维;中国环境政策中的市场化工具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聂国卿;环境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姚新超;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袁明鹏;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董虹;论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杜辉;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D];重庆大学;2012年
9 陈海秋;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秀丹;欧盟环境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春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政策及其实践走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韩海;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萨日娜;关于环境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影响的中日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李凯旭;环境政策的营销推广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郭力;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8 宗斌;环境税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赵秋婉;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途径[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王彦军;欧盟的环境政策与环境外交[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达林;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N];华夏时报;2006年
2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王曦;以国家环境政策统一政府各部门职能[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记者 郝文秀;我市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政策有了“一册通”[N];通辽日报;2007年
4 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年
5 鲁原;从惠特曼辞职看美国今后的环境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3年
6 李剑 译;美国环境政策发展趋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记者 王巧然;实现高能耗行业能源高效利用[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黄冀军;环保万事 唯此唯重[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夏光;析环境经济学对环境政策的研究[N];中国环境报;2002年
10 詹姆斯·莫里 编译 刘洋;米利班德兄弟手握英国绿色大业[N];中国能源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