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根区交替灌溉制种玉米节水机理及其气孔导管模型研究

王振昌  
【摘要】:我国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灌溉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研究作物节水高效利用技术,对于促进该地区的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室外盆栽试验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应用HPFM根系导水率仪器、ANCA-SL元素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获取了制种玉米的生理生态、气象因素、土壤状况等指标,并对分根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Irrigation, APRI)灌溉方式下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探讨了相同灌水量,制种玉米在APRI灌溉方式下,能够比DI显著提高潜在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i)的机理。通过两种灌溉方式,即APRI和常规亏缺灌溉(Deficit Irrigation, DI)在三种不同的氮素水平(75,150和300mgN Kg-1土壤)的试验表明,APRI处理下叶片中的碳同位素分辨率(Isotope discrimination,Δ~(13)C)和维管束鞘细胞的泄漏率(Φ)均显著低于DI处理,然而胞间CO_2浓度与大气中CO_2浓度的比值(Ci/Ca)并没有受到氮素水平和灌溉方式的影响。APRI处理下制种玉米叶片的羧化效率(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CE)以及在CO_2饱和状态下的光合速率(Asat)显著高于DI。在APRI处理中,其羧化效率(CE)以及Asat的显著提高与Φ的显著降低有关。 (2)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APRI、DI以及常规充分灌溉(Full Irrigation, FI)条件下木质部汁液中的pH值、ABA浓度、阴、阳离子浓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当木质部汁液中的NO—3浓度从亏缺(N1水平)到最优(N2水平),以致到奢侈状态(N3水平)时,木质部中的pH值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木质部汁液中的pH值相似,其ABA浓度也表现为在N2水平下最小,N1和N3水平下较大。在N3水平下,DI和APRI均显著低于其在N1和N2水平的气孔导度,然而FI在三种氮素水平(N1,N2,N3水平)均无显著差别,这表明木质部汁液中的pH、ABA浓度以及各种无机离子浓度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气孔的开闭。同时还发现,木质部汁液中的Ca2+浓度与气孔导度显著线性负相关,这表明可能Ca2+也是一种调控气孔开闭的根冠信号。 (3)初步揭示了APRI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提高氮素吸收能力的原因。APRI促进制种玉米根系对氮素吸收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①APRI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增大了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提高了根系导水率。通过2009年的试验可知,APRI相对于DI,根系导水率(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R)提高了30%。2010年的盆栽试验以及2009年的大田试验表明APRI提高了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②APRI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氮素的矿化,提高了土壤中的可利用的氮素量。植株和叶片中的δ15N的含量,可以作为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程度的指标。APRI和FI的叶片氮素累积量显著大于DI处理,其δ15N也显著高于DI处理。 (4)揭示了制种玉米叶绿素含量指标(CCI)与叶片的氮素浓度以及光合能力均显著线性相关。随着CCI和叶片氮素浓度的增加,最大相对气孔导度(gmax Rel)显著增加。同时试验数据还表明,随着叶-气温差(T_l-T_a)的增大,gmax Rel逐渐缩小,当T_l-T_a为4.5℃时,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然而在T_l-T_a为-2℃,其能够达到该生育期内最大的气孔导度。经过回归分析可知,T_l-T_a与太阳辐射强度(Q)存在着正相关,而与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air)和土壤水势(Ψs)存在负相关。 (5)通过在Jarvis模型中增加与制种玉米生理状态相关的叶绿素指标(CCI)参数以及代表不同灌溉方式的土壤水势参数,可以使APRI条件下的气孔导度模_ 拟效果更加精确。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表_明,改进的气孔导度模型的平均预测值(P)比Jarvis初始模型更接近实测平均值(Q),其修正效率系数(E1),修正一致性指标(d1)相对于初始模型分别提高了30%和6%。通过在Jarvis模型中增加表示水力信号和非水力信号的平均土水势以及CCI参数,可以增加气孔导度的模拟精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佳伟;魏荔;贯立茹;刘娟;朱欣宇;;交替灌溉对大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京农业;2008年18期
2 柴强;罗照霞;杨彩红;齐万海;邓文文;;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4期
3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宋慧月;田春雨;;分区交替灌溉对梨生长结果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4期
4 杨彩红;柴强;黄高宝;;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5 陶志强;柴强;杨彩红;史中欣;;交替灌溉对间作小麦蚕豆产量和根系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梁宗锁,康绍忠,石培泽,潘英华,何立绩;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7 柴强;;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年01期
8 陈桂平;杨彩红;罗照霞;柴强;;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9 杜太生,康绍忠,胡笑涛,张富仓;时空亏缺调控灌溉——果园节水理论的新突破[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Z1期
10 刘松忠;魏钦平;王小伟;张强;刘军;丁三姐;;苹果分根交替灌溉不同水量对树体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0年02期
11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宋慧月;苑春华;;灌溉方式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因子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12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陈敬宜;宋慧月;;灌溉方式对桃光合特性及结果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3 王军涛;姜丙洲;程献国;;西北内陆地区微咸水交替灌溉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14 杜太生;应用交替灌溉新技术[J];北京农业;2005年01期
15 康绍忠,潘英华,石培泽,张建华;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理论与试验[J];水利学报;2001年11期
16 ;棉田隔行交替灌溉[J];辽宁农业科学;1972年01期
17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胡笑涛,蔡焕杰;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年01期
18 韩艳丽,康绍忠;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J];灌溉排水;2001年02期
19 ;棉田隔行交替灌溉[J];今日科技;1972年18期
20 梁宗锁,康绍忠,高俊凤;植物对土壤干旱信号的感知、传递及其水分利用的控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笑涛;康绍忠;蔡焕杰;张富仓;杜太生;;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田间实施技术探索[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平;齐学斌;樊向阳;樊涛;赵志娟;赵现方;庞鸿宾;;再生水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水氮利用和病原微生物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韩坤;张继涛;上官宇先;师日鹏;马巧荣;徐猛;王林权;;交替灌溉施肥对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4 杜太生;康绍忠;胡笑涛;张富仓;;时空亏缺调控灌溉——果园节水理论的新突破[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殷韶梅;;温室瓜果蔬菜节水调质灌水新模式探索[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李妮亚;陈少良;张云霞;朱慧娟;邵杰;王瑞刚;;盐胁迫对红树(秋茄)幼苗ABA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黄峰伟;;单季晚稻超高产栽培技术[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8 梁鹏;杜峰;许文平;王世平;;根域限制条件下部分根域干燥对葡萄树体生长的影响以及该条件下土壤水分调控方式的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妮亚;陈少良;王瑞刚;朱慧娟;张云霞;孙健;;盐胁迫对两种红树幼苗活性氧调控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杨天仪;朱丽娜;王世平;顾唯君;黄丹枫;许文平;蒋爱丽;李世诚;;根域限制对葡萄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的影响[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昌;分根区交替灌溉制种玉米节水机理及其气孔导管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杨彩红;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素苗;灌溉方式对红富士苹果根系水分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姚立民;幼龄梭梭根系吸水对土壤水盐胁迫的响应机理及其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冬芬;水稻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响应及其调控[D];扬州大学;2008年
6 胡笑涛;温室番茄局部控制灌溉节水调控机制与水分亏缺诊断[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红云;水稻(Oryza sativa L.)耐铜品种的筛选及其耐性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司江英;玉米(Zea mays L.)对铜胁迫的响应[D];扬州大学;2007年
9 李妮亚;两种红树幼苗离子平衡及活性氧调控与耐盐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常二华;根系化学讯号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及其调控技术[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佐斌;根区坑穴交替灌溉对山地富士苹果生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龚道枝;分根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桃树蒸腾过程监测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门洪文;不同灌水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高明霞;不同灌水方式下玉米根际硝态氮的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殷韶梅;西北旱区温室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灌水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谭军利;水肥异区交替灌水施肥和地面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及其利用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许亮亮;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曹让;分根交替渗透胁迫下玉米木质部汁液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陈桂平;交替灌溉对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10 刘永贤;烤烟时空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戴其根 凌励 王绍华 杨建昌 朱庆森 苏祖芳;长穗期浅水湿润交替灌溉[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2 ;康绍忠:留住每一滴水[N];科技日报;2004年
3 凌启鸿 张洪程;结实期浅湿交替,湿期更干[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4 王高波;一四三团推广节水新技术[N];兵团日报(汉);2006年
5 通讯员 李永晖;节本增效,节能田成了大兴农民最爱[N];农民日报;2008年
6 曹涤环;晚稻获高产 后期抓关键[N];农资导报;2007年
7 绵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何松;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N];绵阳日报;2008年
8 侯静;让农作物练练“耐受缺水”[N];科技日报;2005年
9 唐显岩;湘华优七号栽培技术[N];湖南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方芳;10万亩蔬菜三年省水3900万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