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根区交替灌溉制种玉米节水机理及其气孔导管模型研究
【摘要】:我国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灌溉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研究作物节水高效利用技术,对于促进该地区的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室外盆栽试验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应用HPFM根系导水率仪器、ANCA-SL元素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获取了制种玉米的生理生态、气象因素、土壤状况等指标,并对分根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Irrigation, APRI)灌溉方式下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探讨了相同灌水量,制种玉米在APRI灌溉方式下,能够比DI显著提高潜在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i)的机理。通过两种灌溉方式,即APRI和常规亏缺灌溉(Deficit Irrigation, DI)在三种不同的氮素水平(75,150和300mgN Kg-1土壤)的试验表明,APRI处理下叶片中的碳同位素分辨率(Isotope discrimination,Δ~(13)C)和维管束鞘细胞的泄漏率(Φ)均显著低于DI处理,然而胞间CO_2浓度与大气中CO_2浓度的比值(Ci/Ca)并没有受到氮素水平和灌溉方式的影响。APRI处理下制种玉米叶片的羧化效率(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CE)以及在CO_2饱和状态下的光合速率(Asat)显著高于DI。在APRI处理中,其羧化效率(CE)以及Asat的显著提高与Φ的显著降低有关。
(2)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APRI、DI以及常规充分灌溉(Full Irrigation, FI)条件下木质部汁液中的pH值、ABA浓度、阴、阳离子浓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当木质部汁液中的NO—3浓度从亏缺(N1水平)到最优(N2水平),以致到奢侈状态(N3水平)时,木质部中的pH值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木质部汁液中的pH值相似,其ABA浓度也表现为在N2水平下最小,N1和N3水平下较大。在N3水平下,DI和APRI均显著低于其在N1和N2水平的气孔导度,然而FI在三种氮素水平(N1,N2,N3水平)均无显著差别,这表明木质部汁液中的pH、ABA浓度以及各种无机离子浓度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气孔的开闭。同时还发现,木质部汁液中的Ca2+浓度与气孔导度显著线性负相关,这表明可能Ca2+也是一种调控气孔开闭的根冠信号。
(3)初步揭示了APRI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提高氮素吸收能力的原因。APRI促进制种玉米根系对氮素吸收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①APRI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增大了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提高了根系导水率。通过2009年的试验可知,APRI相对于DI,根系导水率(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R)提高了30%。2010年的盆栽试验以及2009年的大田试验表明APRI提高了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②APRI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氮素的矿化,提高了土壤中的可利用的氮素量。植株和叶片中的δ15N的含量,可以作为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程度的指标。APRI和FI的叶片氮素累积量显著大于DI处理,其δ15N也显著高于DI处理。
(4)揭示了制种玉米叶绿素含量指标(CCI)与叶片的氮素浓度以及光合能力均显著线性相关。随着CCI和叶片氮素浓度的增加,最大相对气孔导度(gmax Rel)显著增加。同时试验数据还表明,随着叶-气温差(T_l-T_a)的增大,gmax Rel逐渐缩小,当T_l-T_a为4.5℃时,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然而在T_l-T_a为-2℃,其能够达到该生育期内最大的气孔导度。经过回归分析可知,T_l-T_a与太阳辐射强度(Q)存在着正相关,而与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air)和土壤水势(Ψs)存在负相关。
(5)通过在Jarvis模型中增加与制种玉米生理状态相关的叶绿素指标(CCI)参数以及代表不同灌溉方式的土壤水势参数,可以使APRI条件下的气孔导度模_
拟效果更加精确。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表_明,改进的气孔导度模型的平均预测值(P)比Jarvis初始模型更接近实测平均值(Q),其修正效率系数(E1),修正一致性指标(d1)相对于初始模型分别提高了30%和6%。通过在Jarvis模型中增加表示水力信号和非水力信号的平均土水势以及CCI参数,可以增加气孔导度的模拟精度。
|
|
|
|
1 |
刘佳伟;魏荔;贯立茹;刘娟;朱欣宇;;交替灌溉对大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京农业;2008年18期 |
2 |
柴强;罗照霞;杨彩红;齐万海;邓文文;;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4期 |
3 |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宋慧月;田春雨;;分区交替灌溉对梨生长结果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4期 |
4 |
杨彩红;柴强;黄高宝;;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
5 |
陶志强;柴强;杨彩红;史中欣;;交替灌溉对间作小麦蚕豆产量和根系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6 |
梁宗锁,康绍忠,石培泽,潘英华,何立绩;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
7 |
柴强;;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年01期 |
8 |
陈桂平;杨彩红;罗照霞;柴强;;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
9 |
杜太生,康绍忠,胡笑涛,张富仓;时空亏缺调控灌溉——果园节水理论的新突破[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Z1期 |
10 |
刘松忠;魏钦平;王小伟;张强;刘军;丁三姐;;苹果分根交替灌溉不同水量对树体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0年02期 |
11 |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宋慧月;苑春华;;灌溉方式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因子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
12 |
程福厚;赵志军;张纪英;陈敬宜;宋慧月;;灌溉方式对桃光合特性及结果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13 |
王军涛;姜丙洲;程献国;;西北内陆地区微咸水交替灌溉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
14 |
杜太生;应用交替灌溉新技术[J];北京农业;2005年01期 |
15 |
康绍忠,潘英华,石培泽,张建华;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理论与试验[J];水利学报;2001年11期 |
16 |
;棉田隔行交替灌溉[J];辽宁农业科学;1972年01期 |
17 |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胡笑涛,蔡焕杰;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年01期 |
18 |
韩艳丽,康绍忠;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J];灌溉排水;2001年02期 |
19 |
;棉田隔行交替灌溉[J];今日科技;1972年18期 |
20 |
梁宗锁,康绍忠,高俊凤;植物对土壤干旱信号的感知、传递及其水分利用的控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