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穗重型小麦发育特性及穗粒重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庞红喜  
【摘要】: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作物,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穗重型小麦具有突出的穗部性状和较高的单穗粒重,为我国超级小麦育种带来希望与曙光。然而,作为一个品种类型,穗重型小麦在性状发育特性、穗部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其分蘖和粒重等性状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遗传表现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近年来黄淮麦区选育和引进的穗重型小麦基因型为试材,对穗重型小麦性状发育特性、穗重型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分蘖、粒重性状的动态发育遗传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穗重型小麦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与参考。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群体发育方面,穗重型小麦冬季分蘖、春季分蘖及单位面积穗数都低于对照(多穗型品种),通过密度和播期调节的范围较窄;分蘖偏少的原因是形成一个分蘖所需要的积温更多,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差。穗重型小麦形成较多小穗的原因在于:幼穗分化时期较短,表现为单棱期短,进入二棱期早,二棱期较长;幼穗分化速率快。穗重型小麦单茎干物质始终高于对照,单株干物质前期(开花前)高后期低,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偏少,且茎叶鞘输出的干物质多,向籽粒输入的少,输出输入效率较低。穗重型小麦净光合速率前(灌浆以前)高后低,呼吸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高于对照,根系吸收能力较强。穗重型小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均低于对照,灌浆持续期持平,粒鲜重和籽粒体积最大日增量不小于对照,决定穗重型小麦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起次要作用,平均灌浆速率、叶面积持续期与籽粒饱满指数显著正相关。穗重型小麦群体源相对不足,库容量较大,源、库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穗重型小麦源不足表现为:群体偏小,群体生长率降低;光合产物大部分供应籽粒,叶片营养亏缺,导致叶片功能下降,光合产率降低。穗重型小麦冠层温度偏高,旗叶叶绿素水平偏低且下降迅速,叶片输出功能较低,无法适应潜在库容对光合产物的需要。 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重型小麦3组合6世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因组合不同而表现有同有异,相同的情况是所有组合的单株穗数、株高和单穗粒重均一致地符合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符合这一遗传模型的还有:组合Ⅱ、组合Ⅲ的穗长,组合Ⅰ的每穗小穗数,组合Ⅱ的每穗粒数,这些性状均受多基因位点控制,且基因间存在上位性互作。表现各异的情况是:组合Ⅰ的穗长由2对具有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的主基因所控制,组合Ⅱ、Ⅲ的每穗小穗数由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组合Ⅰ、Ⅲ的每穗粒数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组合间出现的差异可能与亲本类型和遗传背景有关。 3、穗重型小麦分蘖性状同时受到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共同控制,且以遗传主效应为主,其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分蘖形成的早期(0-7天)、早中期(8-14天)、中期(15-21天)表现得比较活跃,可以检测到显著的条件遗传效应方差分量。净光合速率的遗传以基因型方差为主,发育的中期(5月16日)以前,显性方差是遗传变异的主要分量,中后期加性方差为主要分量,灌浆(5月2日起)开始以后,大量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从5月2日到5月16日,是控制净光合速率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粒重形成以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为主,环境对粒重形成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粒重极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灌浆开始,加性效应初现,上位性效应依然存在,而环境效应最大;灌浆初期(5.10︱5.7),加性显性效应短暂消失,上位性效应持续增大;灌浆中期(5.13︱5.105.16︱5.13),加性显性效应再次出现,上位性效应短暂消失,但上位与环境互作却达到最大,说明此时粒重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庞红喜,宋哲民,闵东红;穗重型小麦群体发育动态研究初报[J];西北农业学报;1997年04期
2 李建广,王文成,郑素花,桑德会;水稻穗重型品种穗粒肥施用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1995年02期
3 庞红喜,裴阿卫,何蓓如,王怡;穗重型小麦冠层温度及有关生物学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4 刘碧贵;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4年02期
5 刘太清,潘生发,沈茂松;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078[J];四川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6 ;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078[J];安徽农学通报;1995年01期
7 胡运高,魏灵,李成依;水稻广亲和恢复系725的选育及其利用初报[J];杂交水稻;1996年04期
8 李经勇,唐永群;穗重型杂交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02年06期
9 罗卫昌;中海拔地区选育穗重型粳稻品种的发展前景[J];云南农业科技;1996年02期
10 魏明春,谢崇华,陈永军;穗重型杂交中稻冈优501产量构成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11 肖卿,王建军,周家武,孙有权,李家瑞,李成云,周玉萍,世荣,陈国新;云南省部分粳稻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及育种对策探讨[J];中国种业;1999年04期
12 罗卫昌;;超穗重型粳稻良种的系统选育及种植前景[J];云南农业科技;1997年02期
13 谢崇华,陈永军;穗重型杂交中稻新组合冈优501[J];杂交水稻;1997年01期
14 李泽福,藤井俊夫;后期氮肥比例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15 周朝飞;小麦高产品种选育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1979年01期
16 陈锐;;寒地高产水稻品种性状比较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17 高翔,董剑,庞红喜;小麦高产品种籽粒灌浆与粒重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18 叶静,陈公翰,王建芬;穗重型品系“秋风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4年04期
19 贾秉书,金辉儒;穗重型小麦新品种渝丰1号[J];中国种业;1992年04期
20 毛永兴,周煜,钟加龙,陈公翰;穗重型新品系“秋风糯”的需肥特性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民;;加大引智与创新力度,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A];引进国外智力研究论文选编(2007年—2009年)——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C];2009年
2 蔡一林;何晓阳;;玉米苗期钾素吸收量的遗传模型研究(英文)[A];重庆市遗传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孟德尔规律再发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任根深;;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模型、选择适宜世代及育种潜力预测[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天宝;;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研究环境诱变剂的遗传模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张瑞君;那红梅;靖发顺;张书芳;周帮福;武兴丽;;大白菜双位点复等位雄性不育遗传模型[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波;侯喜林;;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性遗传分析[A];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梁中喜;;高代小麦品系几个主要性状选择模式的探讨[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8 冯辉;魏毓棠;许明;;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遗传假说及其验证[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9 李建广;王文成;郑素华;韩民利;;水稻壮秧稀植的生育规律及高产机理探讨[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10 许时伦;;突变压与普通群体遗传模型[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红喜;穗重型小麦发育特性及穗粒重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朱雪梅;温光因子对不同穗重型稻米品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韩建明;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模型分析及bcDREB2基因片段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邹德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潘光堂;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优良受体筛选及遗传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6 夏燕莉;玉米愈伤组织分化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尤萨夫;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遗传数据分析的异常值检测方法[D];浙江大学;2008年
8 余桂红;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黄中文;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大豆产量与生物量动态特征、茎叶性状间的关系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朱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分离分析法的拓展[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彩娟;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建立与验证[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倪永静;转TaEDR1反义基因抗白粉病小麦的选育[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珍;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房凤丽;抗白粉病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贾延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双二倍体减数分裂及D基因组序列的变异[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珊珊;小麦植株Zn吸收的品种差异及栽培调控[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云波;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稳定世代的SSR变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敏;小麦2R附加系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朱守晶;~(60)Coγ辐射诱变小麦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杜正香;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生化特性和分子标记及遗传模型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杨清照;优质稻可依据产量确定施肥量[N];农资导报;2006年
2 武志兴;潞玉13玉米[N];农民日报;2005年
3 唐山市农业局 周洁玮;唐山市小麦农艺节水措施[N];河北科技报;2010年
4 戚海建;东海“科技套餐”服务三秋生产[N];江苏科技报;2008年
5 武志兴;新品介绍[N];农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王玉芹;我省为小麦节水“开方”[N];河北科技报;2007年
7 胡惠玲;一季小麦年可节水35亿立方米[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8 赵红梅;全省一季小麦年可节水35亿立方米[N];河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谭治鹏 通讯员 张丽玲 陈丽;石家庄推出新品麦[N];农民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纪军;丹心一片献赤诚 无私援[N];阿克苏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