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檗在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与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王龙  
【摘要】: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以及世界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条锈菌的毒性变异导致小麦品种抗性的丧失,是引起小麦条锈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遗传群体,其种群多样性高于很多其他国家。分子标记技术已经证实小麦条锈菌群体中存在着基因重组的现象。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也已被证实中国存在有小麦条锈菌的有性阶段,,但自然条件下,小檗在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中的作用等科学问题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野外自然受锈菌侵染的小檗,利用分子技术和生物学手段开展研究,为揭示我国小麦条锈菌高度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毒性变异机理,完善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如下: 1.调查发现我国多省分布有不同种类的小檗,其中在我国小麦条锈病重要发生地区的甘肃省、陕西省和四川省有多种小檗严重被锈菌侵染所产生锈子器,包括短柄小檗、堆花小檗、陕西小檗、少齿小檗和假豪猪刺。锈菌可以侵染小檗地上部分的不同部位,但以叶片为主,且其产生的锈子器形态多样。2.对短柄小檗、堆花小檗、陕西小檗、少齿小檗和假豪猪刺上采集锈子器样品,在室内用自然发病产生的锈子器在温室条件下接种小麦铭贤169。共接种3073个病斑(对应3073株小麦幼苗),其中短柄小檗中的2个,陕西小檗中的1个和假豪猪刺中的1个,共计4个锈子器在铭贤169上产生了典型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症状,随后我们提取这4种夏孢子的DNA,特异性PCR后进行琼脂糖凝胶检测,在NCBI数据库与小麦条锈菌ITS区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匹配率达99%,证明分离得到的小种是小麦条锈菌,但条锈菌的侵染比率仅为0.11%,侵染率较低,这也许说明小檗在小麦条锈菌流行当中的作用不大。 2.通过挑取4个分离菌系的单孢子堆建立82个单孢菌系群体,利用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其进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从小檗上分离到的4个小种的毒性谱与目前8个主要流行小种也不相同,与已报道过的小麦条锈菌其他已知小种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明显的毒性多样性,毒性变化率为9%~28.1%。此外,ITS区的基因序列分析和接种试验从受锈菌侵染的小檗检测出小麦秆锈菌。上述结果表明,在中国,小麦条锈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仅可以侵染小檗进行有性生殖,而且在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方面起重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立人;1989、1990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91年03期
2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金明安;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3 贾秋珍,金社林,李继平,曹世勤;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96年09期
4 宋位中,刘守俭,金社林,王晓明,贾秋珍;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2期
5 吴立人,杨华安,陶碧华,孟庆玉,谢水仙,宋位中,袁文焕,杨家秀,李艳芳;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6 万安民,张忠军,金社林,俞大昭,赵中华,石尚柏;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4年01期
7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8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9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10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11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12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13 园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9号急骤上升[J];种子科技;1988年04期
14 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王瑶;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15 李艳芳;;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消长规律[J];山西农业科学;1984年Z1期
16 孟亚雄;仲军;马小乐;李葆春;赖勇;司二静;尚勋武;王化俊;;甘肃省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及Su11-4小种SCAR标记建立[J];草业学报;2010年06期
17 王凤乐,吴立人,孟庆玉,赖世龙,谢水仙;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18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4年01期
19 单卫星,陈受宜,惠东威,吴立人,李振岐;我国小麦条锈菌模式菌系的DNA指纹分析[J];科学通报;1996年15期
20 易亮;赵豫;;豫南小麦条锈病长·中·短期气象预报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秋;陈万权;刘太国;刘博;高利;;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婷岚;刘太国;高利;刘博;陈万权;;云贵川小麦条锈菌毒性及DNA多态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梁俊敏;宛琼;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明菊;刘太国;陈万权;高利;周益林;段霞瑜;;小麦条锈菌DNA微量高效提取及AFLP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代西维;段迎辉;陈玥颖;郭军;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PsMAPK1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作良;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刘博;;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的温度因子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刘帆;黄冲;杜金璞;孙振宇;马占鸿;骆勇;;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32的SSR特异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杜金璞;黄冲;刘帆;潘娟娟;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水源11致病类群的AFLP标记[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卢丽丽;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康振生;;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的遗传转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保通;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永红;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陈长卿;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陆宁海;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代君丽;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蒲宗君;小麦抗条锈病遗传资源评价及抗性新基因发掘[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罗培高;小麦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衰老抗性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小檗在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与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文;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调查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建锋;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佼佼;2010年、2011年西藏和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雅婷;西藏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及与内地菌源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薛明珍;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分析[D];青海大学;2013年
7 左海;微丝骨架在辣椒抗小麦条锈菌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薛杰;短柄草与小麦条锈菌互作过程以及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与侵染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静秋;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及寄生适合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赵杰;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ITS区序列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邱锐;防治条锈病 农业部专家支招[N];广元日报;2006年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万权;防治条锈病 从源头抓起[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许静;条锈病:汹汹而来悻悻而去[N];四川日报;2007年
4 许静实习生 孙燕;预计“病口保粮”2亿公斤[N];四川日报;2008年
5 魏德永;及时防治条锈病[N];农民日报;2005年
6 彭云良 杨家秀 罗林明 廖化明;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特点[N];四川科技报;2006年
7 辛迪;晚熟麦区条锈病呈偏重发生态势[N];农资导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康传义 贺小巍;走出两位院士的太白山野外试验站[N];陕西日报;2009年
9 杨书元 杨俊 李辉;为了大地的丰收[N];陕西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子菡;条锈病不足为虑 黑胚病抓紧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